慧通综合报道:
7月经济数据最近陆续出炉,无论从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还是进出口、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数据看,都显示出经济明显触底的信号。专家指出,这说明近来连续出台的稳增长、调结构和促改革举措正在显效。当前经济平稳发展为改革继续推进创造了良好机遇。下一步各项重点领域的改革措施将扎实推进,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将进一步激发出来。
经济触底信号明显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7月CPI增长2.7%,升幅较温和;7月PPI同比下降2.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环比增速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超过两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3.2%;7月制造业PMI升至50.3%。
分析人士认为,7月多项数据都显示出经济明显触底的信号:CPI显示出通胀问题仍可控。PPI如期继续回升,未来将持续向好。货币增速明显反弹表明三季度经济走势正得到巩固。
“中国经济出现一定程度的复苏,居民消费价格保持相对稳定,表明近期出台的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和促改革举措的政策效应已经显现。”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称。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王军表示,进口增幅明显扩大,且7月份以来不断出台稳增长的政策,包括稳定外贸稳定投资等,这些预调微调的举措对经济企稳有明显作用,预计三季度经济会企稳回升,全年来看通胀压力并不大。
平稳期也是改革机遇期
经济透出企稳信号为当前的改革提供了大好机遇。经济高速运行,任何调整,稍有不慎,都有翻车危险,且形势一片大好,治病难以形成共识,改革遇到的阻力大,付出的成本也高。而经过增速走低的“麦城”,再加上发展进入平稳期,反思过去,人心思改,这就为推进改革创造了难得的机遇。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徐洪才对本报记者说,从经济数据来看,当前经济筑底、企稳、向好的信号明显。经济平稳有助于各项改革顺利推进。目前营改增和金融改革都在进行。短短几个月,国务院的改革措施都在稳步推进,经济增长也比较平稳。
虽有向好因素,但目前经济真正复苏还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中长期看,经济发展还需依赖改革的不断深化。专家指出,我国以往的人口红利、资源红利、“入世”红利等如今都发生了变化,经济增速依然在回落,实体经济还很困难,在这种形势下,宏观调控难以独当重任,必须利用倒逼机制加快改革。
徐洪才分析说,从国内看,目前我国经济向好基础还很脆弱。从国际看,美欧日经济温和向好,未来复杂多变。我们要高度关注发达经济体政策的转向情况,保持我国汇率的相对稳定性,严密监管国际热钱,保持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改进宏观调控,为经济平稳运行和改革措施落实保驾护航。
调理身子要改掉“坏习惯”
经济领域出现的问题弊端也倒逼改革的推进,专家指出,不能养好身子,毛病没改,好了伤疤忘了疼。关键是要在调理休整中,找到病根子,戒掉坏习惯。如果把当前中国经济改革比喻为“治病疗伤”,把握好改革的着力点也就是找到了养好病的切入口。
对于改革的重点,国务院今年5月已确定:在行政体制、财税、金融、投融资、价格、民生、统筹城乡、农业农村、科技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改革力度。今年7月,国务院又决定,进一步公平税负,暂免征收部分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研究确定促进贸易便利化推动进出口稳定发展的措施;部署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加快中西部和贫困地区铁路建设。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中心研究员蔡志洲认为:“这三项措施隐含的执政理念是讲在当前经济增长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宏观调控不能再只注重于政策刺激,而应该转向供给,旨在保持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
“财税改革应是当前改革的重点”,徐洪才认为,其他如金融、投融资体制改革要跟进,还应加强财政预算的硬约束力。国家对小微企业的支持逐渐加大,效果还需观察。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正在开始,今后在操作中要规范,防止负面情况发生。下一步还应在金融领域对民间开放,坚定地推行存款保险制度,贷款担保体系要完善,地方金融机构监管要配套,资本项目对外开放要稳妥谨慎,不能冒进。
“未来改革要向土地、财税、金融、收入分配、国有企业、户籍制度等深水区进一步推进,消除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相信今年会是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关键突破的标志性一年。”王军表示。
文章来源:慧通农牧信息资讯转载,欢迎交流垂询!电话:028-65162618转809,业务QQ:1113856978,信息咨询:028-65162618-808,销售:028-65162618-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