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通综合报道:
近日,我国南方遭遇罕见高温干旱、北方出现较为严重的洪涝灾情,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如何?全年粮食能否再夺丰收?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
南方农作物受旱面积超过1亿亩,东北地区受涝面积超过1000万亩
记者:当前南方干旱和北方洪涝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如何?夺取今年秋粮丰收面临哪些困难?
余欣荣:当前秋粮生产形势复杂,主要是气候异常给秋粮生产带来严峻考验,主要表现在“两大影响、两大威胁”。
“两大影响”,就是南方的高温干旱和北方的洪涝灾害的影响。据农业部农情调度,截至8月16日,南方13省(区、市)农作物受旱面积超过1亿亩,成灾面积超过5000万亩,是当地近十年同期受旱最重的一年。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高温干旱,对中稻造成不同程度的高温热害。同时,由于土壤失墒严重,影响在田玉米授粉和灌浆。一些地区双季晚稻因缺水栽插困难,只能改种。
入汛以来,东北、华北地区降水比常年偏多三至五成,东北地区受涝面积超过1000万亩,华北部分地区也出现内涝。
“两大威胁”,就是病虫危害和秋季霜冻的威胁。当前正值主汛期,也是病虫害的高发期。据监测,南方地区水稻“两迁”害虫发生期提早,发生的范围广,褐飞虱褐短翅型成虫比例明显比往年偏高,大大提高了繁殖系数,增加了防治难度,同时东北稻区雨水较多,稻瘟病也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今年东北受低温春涝影响,部分地区播期推迟,导致生育期相应延迟,增加了后期遭遇早霜的风险。南方地区发生寒露风的风险依然存在。
灾害影响仍是局部,大部地区秋粮长势正常,全年粮食丰收有基础、有希望
记者:今年农业部提出要力争粮食生产再夺丰收。面对如此复杂严峻的局面,能实现这一目标吗?
余欣荣:全年粮食生产的三季,夏粮、早稻已丰收到手,夏粮增产39亿斤,早稻农业部预计增产15亿斤。占全年粮食产量的70%以上的秋粮,虽然遭遇南旱北涝,但夺取丰收依然有许多有利条件。一是面积增加。预计秋粮面积增加800多万亩,特别是高产作物玉米、水稻面积增加较多。二是政策扶持有力。7月份,中央财政专项安排10亿元资金,支持东北和南方水稻产区综合施肥促早熟。今年暑期后国务院召开的第一个常务会议,就是专题研究防汛抗旱和农业抗灾救灾工作,中央财政又安排5亿元资金,支持开展病虫防控和受灾区改种补种,释放了重农抓粮的强烈信号,表明了中央夺取粮食丰收的坚定决心。三是灾害影响是局部的。从全国来看,今年的旱情略轻于常年同期,洪涝灾害也明显轻于常年。大部地区秋粮长势正常,东北、华北、西北秋粮长势较好,特别是旱地作物明显好于常年。只要我们把秋粮科技抗灾措施落实到位,夺取全年粮食丰收有基础、有希望。
记者:您刚才说到科技抗灾,农业部将采取哪些科技抗灾措施减轻灾害影响、确保粮食生产再夺丰收?
余欣荣:农业防灾减灾,关键是科技抗灾。针对当前的灾情,推进科技抗灾在技术上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突出“抗”字。旱涝严重的地区,要以浇水排涝为重点,抗御高温干旱和洪涝灾害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特别是抓好东北的玉米、水稻和南方的中晚稻生产。二是突出“促”字。黑龙江北部和内蒙古东部生育期推迟的地区,南方因旱栽插偏晚的双季晚稻及黄淮海夏玉米产区,要以促早熟为重点,加快生育进程,确保安全成熟。三是突出“防”字。重点是抓好东北和华北地区的粘虫、南方水稻“两迁”害虫,以及北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控。同时,及早做好防范东北早霜、南方寒露风的各项物资和技术准备。
当前距秋粮大面积收获还有1个多月的时间,各级农业部门要立足抗灾夺丰收,抓好政策落实,推进分类指导,加强病虫防控。农业部门要组织专家根据受灾情况和作物生长发育进程,制定分区域、分灾种、分作物的科技抗灾技术方案,技术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开展指导服务。扎实抓好粮食高产创建和增产模式攻关,率先落实防灾增产关键技术,促进大面积均衡增产。
文章来源:慧通农牧信息资讯转载,欢迎交流垂询!电话:028-65162618转809,业务QQ:1113856978,信息咨询:028-65162618-808,销售:028-65162618-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