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通综合报道: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稳增长有较多着墨:“新的一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稳增长调结构的紧要之年”、“稳增长也是为了保就业”、“处理好债务管理与稳增长的关系,创新和完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保持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稳增长和调结构相辅相成”。
如何全面理解稳增长的内在涵义?怎样在资本市场中活学活用稳增长的精髓?围绕这一宏观话题,证券时报记者梳理了两会代表委员和研究机构的观点,用“第一线”的视角与笔触,与投资者作一分享。
适应经济新常态 以微观活力支撑宏观稳定
新常态下依靠什么?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微博]名誉院长厉以宁,对于新常态、科技创新、稳增长等热点话题非常关注。在两会期间,他多次对记者们表示,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实际包含三个内容:经济增长速度从过去的高速增长逐步走向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传统产业需切实转型升级;寻找经济新动力,过去习惯依靠的数量规模扩张和投资驱动,已不再适应新形势。
厉以宁认为,新常态下,经济的增长速度要逐步走向中高速增长,结构要调整,很多产业要不断升级,必须寻找新的动力。他表示,今后的经济增长要靠广大人民的创新精神与创业活动。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进出口增长6%左右,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能耗强度下降3.1%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继续减少。”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研究室主任、第一创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彭兴韵指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始终贯穿着“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思想主线,集中反映了政府对经济增长机制的认识和宏观调控思路的重大转变。
与经济新常态密切相关的,是就业和社会保障这个颇受关注的民生问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日前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经济下行压力下,去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同比多增12万人,超额完成了1000万人的就业目标。这得益于我国产业结构的逐步优化、改革红利的持续释放等。尹蔚民对于今年的城镇就业充满信心。
稳增长之路:推进城镇化与扩大内需
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认为,“城镇化”无疑是未来几年乃至更长时期新常态经济发展的最大潜力。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有巨大的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持续推进,发展基础日益雄厚,改革红利正在释放,宏观调控积累了丰富经验”、“推进新型城镇化取得新突破。城镇化是解决城乡差距的根本途径,也是最大的内需所在。要坚持以人为核心,以解决三个1亿人问题为着力点,发挥好城镇化对现代化的支撑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迟福林认为,未来城镇化的核心是从“规模城镇化”向“人口城镇化”转变。他表示,如果没形成人口城镇化的大格局,城镇化就是空谈。建议“十三五”期间我国应加大以户籍制度为重点的制度创新,使人口城镇化率以较快速度提升。“如果到2020年我国人口城镇化率仍达不到2012年世界人口城镇化率的平均水平,就难以证明城镇化转型升级是成功的。”迟福林指出。
全国政协委员、瑞安集团主席罗康瑞认为,要让数以亿计、主要来自农村的流动人口在城市里获得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实现家庭式、永久性的迁移,最终实现完全市民化。
为了更好发挥其作用,蔡继明认为,当前实施的两个城镇化率指标需要修改和调整,否则容易造成我国城镇化率的高估。他建议,设计一个市民化系数,由包括就业、义务教育、公共医疗、保障性住房、低保和养老等因素构成,并赋予各自不同的权重;设立一个有户籍城市人口的市民化系数,测算出农民工的市民化系数,以此乘以农民工的数量,将其折算成市民人数。再根据相同办法,将镇民折算为市民,由此计算出与国际水平具有可比性的我国真实的城镇化率。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表示,为了稳增长这个目标,政府不应出台大幅度刺激需求的政策。刺激政策只能有暂时效果,但改变不了潜在的经济增速,或许还会恶化经济。同时,不应过度依赖央行[微博]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要起作用,必须配套结构调整措施。钱颖一认为,美国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同时,采取了去杠杆的结构调整措施,才使其经济回升。
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日前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消费与服务业的增长,已成为稳增长中的新亮点。2014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我国经济依然实现了稳增长、价格稳、就业稳的“三稳”。在稳增长中,消费就是主角。在提供就业方面,服务业也是一个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