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通综合报道:
(2013年4月10日)在CPI回落“2时代”的同时,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3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1.9%,环比持平。这对于经济基本面来说并非好消息,PPI已经连续13个月处于负增长区间,意味着我国经济复苏较为缓慢。
摩根大通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朱海斌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3月份PPI同比下降1.9%,2月份则同比下降1.6%,这是自2012年9月以来PPI降幅首次扩大。在短期内,低迷制造业投资仍是内需和经济复苏的主要掣肘。
产能过剩施压工业品价格
一季度,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7%,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1.9%。
根据计算3月份季调后的PPI通胀率环比下降0.2%,2月份则持平。其中,3月份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下降2.7%,2月份同比下降2.4%,采掘工业价格同比下降5.6%,2月份同比下降5.2%,原材料工业价格同比下降3.2%,2月份同比下降2.6%。朱海斌称,在几个主要项目中,3月数据跌幅都较2月有所加大。“PPI的下降与近几个月制造业投资进一步走软相关。”
“本轮PPI下跌从2011年四季度开始,呈现出连续6个季度的持续低迷,较2011年9月的高点下跌3.3%。”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称,与上一轮PPI下跌(2008年10月~2009年3月)相比,本轮跌幅虽然较小,但持续时间之长为过去十年所未见。
资料显示,近20年来我国PPI绝对水平的下跌,出现在1998年-2002年通货紧缩期间、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及2012年。
招商证券观点认为,目前钢铁、煤炭、原油以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呈现震荡性回落,反映出全球经济放缓以及国内经济弱复苏势态,工业企业库存调整程度有限,因此产能过剩问题依然施压工业品价格的回升速度。
今年“两会”期间,时任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明确表示,目前我国产能过剩在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焦炭等传统产业“尤为突出”。这些行业,国际上一般认为产能利用率在80%~85%比较合理,但在中国,上述行业产能利用率目前大体在70%~75%。
而真金白银的亏损更能看出产能过剩的威力,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统计,2012年我国电解铝产能已超过2700万吨,但产量只有2000万吨,行业亏损面达到93%。同样产能过剩的钢铁行业,去年行业亏损额高达289.24亿元,同比增长7.39倍。
一位接近工信部的专家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坦言,现在产能过剩使得工业品企业根本就没有提价的底气,目前政府主导的基建等投资项目可以提振需求,但是只能也只应该化解合理的富余产能,但现在很多行业的产能过剩完全是不合理的。
经济复苏力度比较微弱
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日程表,本月15日是一季度中国经济数据悉数公布的日期。分析人士认为,这一数字很难比去年四季度的数据有大的提升。
中投顾问宏观经济研究员白朋鸣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今年宏观经济整体态势仍不明朗,国家层面的政策尚需进一步明晰化,地方政府在落实过程中还须解决诸多问题,PPI大幅下跌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宏观经济萎靡态势很难短时间企稳回暖。
华创证券报告称,预计2013年一季度经济复苏继续呈现弱势徘徊特征,季度GDP同比增速约7.9%,与去年四季度持平。“从我们近期在河南等中部省份的调研情况来看,实体经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回升动力较弱,突出表现为生产投资的旺季普遍延后,春节后企业复工推迟,开工率较低。”
由于各种正负面因素相互交织,经济弱复苏格局将在一季度更加显像化。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认为,2012年下半年以来信贷的快速扩张、房地产建设活动复苏以及出口回升将推动一季度GDP同比增速小幅回升至8%。但她同时表示,由于部分重工业部门再次开始去库存,估计3月份工业生产同比增速仅小幅回升至10.2%。中央部委和一些地方领导换届可能推迟了部分投资计划,一些投资项目的实际开工可能有所推后。
致同会计师事务所最新《国际商业问卷调查报告》结果显示:一季度内地企业对经济的乐观度小幅上涨至+25%,环比上升6个百分点。虽然内地企业对整体经济形势较为乐观,但受访企业对未来营业收入和盈利能力的预期均有所下降,分别比2012年第四季度降低18和21个百分点。
汪涛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由于经济复苏势头较弱,企业的投资需求很可能仍然较弱。“由于经济复苏较为温和、通胀压力不大、监管收紧和房地产调控的效果已经开始显现,我们预计近期内政府不会出台新的货币和信贷紧缩措施,2013年GDP增速将达8%。”
朱海斌也认为,今年将维持政策利率和存准率不变。货币政策操作的重点是管理金融系统的流动性。人民银行已经推出包括回购、逆回购、短期流动性操作和央行票据等多项工具管理流动性。
他说,近期监管部门发布关于银行理财产品的管理规定,以及政府出台的限制对地方政府直接和间接放贷的相关措施等将促使社会融资总量的扩张速度放缓,经济复苏的力度将较为温和。从积极方面来看,这些宏观审慎管理措施应有助于中国抑制金融风险的进一步发酵。
文章来源:慧通农牧信息资讯转载,欢迎交流垂询!电话:028-65162618,信息咨询:028-65162618-808,销售:028-65162618-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