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通综合报道:
(2013年7月12日)今天的中国经济,正艰难行进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道路上。
经济转型引发的种种阵痛,是中国经济爬坡登顶无法避免的成本和代价。唯有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推进市场化改革,加快结构调整,中国经济方能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正进入转型升级关键期
当前我国经济总体平稳,但面临的形势更加错综复杂。在转型升级之路上艰难前行所遭遇到的阵痛与摩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突出。
在一些市场人士眼里,“钱荒”的一大推手是央行没有像惯常那样及时投放流动性;而在经济学家看来,“钱荒”其实是个伪命题,在储蓄率不断攀高、货币投放量超过百万亿元的中国,银行体系并不缺钱,所谓“钱荒”其实只是资金没有进入应该进入的地方。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融资结构性失衡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实体经济结构失衡“产能过剩”“地方债务累积”“影子银行风险”“房地产泡沫”已成为当今中国经济发展中必须直面的阵痛。
“产能过剩、地方债务累积、房地产泡沫等阵痛,其实都是经济结构失衡的外部表现。”在中国社科院世经所研究员张斌看来,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外部需求减少,产能过剩压力凸显,企业在投资回报率不断走低的情况下,大量涌入房地产行业,受特有的融资方式影响,影子银行、地方债务风险也随之放大。
这样的阵痛还将在一定时期内持续。“中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摩擦和矛盾,而且在某些时点上这种摩擦和矛盾还会比较激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承惠指出。
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种种迹象表明,今天的中国经济,正在转型道路上加快前行。
有业内人士认为,“钱荒”爆发的一大原因,是由于央行迟迟未出手“相助”,这体现出决策层意在警示金融机构杜绝资金空转,更好将金融资源投入到实体经济。
“央行没有大规模放水,与近期中央屡屡提及‘盘活金融资源存量’意图相吻合。”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钱荒”事件凸显出宏观调控思路的新变化。
这种变化还表现为对经济增速的日益淡化。有专家预计,二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速极有可能在一季度7.7%的基础上继续走低。不过在经济学家眼中,速度的适度回落,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也是我国推进经济转型、结构调整时期主动调控的结果。
“如果想提高增速,政府完全可以放松货币政策、加大房地产投资等方式提升经济发展速度,但这样却会错失转型的时机。”
一系列有利于经济转型的举措不断出台。国家上半年采取的宏观调控举措始终坚持“有保有压”,严格控制地方盲目投资扩大产能的冲动,下决心调整产业结构。有关化解产能过剩的新政策目前已完成调研,正处在最后酝酿阶段。
推进改革势在必行
经济转型的道路并非一马平川,也绝不会一蹴而就。唯有依靠市场化改革,才能实现转型,结束阵痛。
“中国提出转变发展方式已有近20年时间,为什么一直没有显著成效,根源就在于体制性障碍。”在经济学家吴敬琏眼里,唯有推进市场化改革,方能为经济转型升级铺平道路。
“要加快改革,调节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通过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说。
历史表明,大国的经济转型往往需经历较长时间,我国要完成转型更非朝夕之功,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必须鼓足改革的决心和勇气,决不能因为转型带来的一点阵痛就放弃。
文章来源:慧通农牧信息资讯转载,欢迎交流垂询!电话:028-65162618,业务QQ:2558423210,信息咨询:028-65162618-805,销售:028-65162618-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