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通综合报道:
2013年2月21日,近年来,国内大米市场一直处于供需偏紧状态,由于内外价差不断扩大,导致进口数量激增。有关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大米进口232万吨,比2011年增长305%。
为了避免进口粮食对国内稻米市场造成严重冲击,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近几年国家连年提高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格,对促进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国内市场消费需求的不断放大,早稻产销失衡的状况仍然难以改变,大米价格仍将高位运行。
内外价差扩大,进口数量激增
近年来,国内大米价格长期居高不下,导致国外便宜大米进口数量激增,其中越南和巴基斯坦产大米成为进口主流品种。国际谷物理事会曾发布报告预计,2012年中国大米进口量将增长4倍,达到创纪录的250万吨,成为全球第二大大米进口国。
有关统计显示,在过去5年里,中国每年的大米进口量在45万吨左右,只占到国内消费量的0.3%;而去年前10个月进口大米就达到198万吨,远远高于近五年的平均水平,比上年同期则增长了3倍。目前,国产稻米每百斤约180多元,而进口大米每百斤170元,价格差是推动进口的主要因素。
国际谷物理事会的统计显示,去年11月中旬,越南破碎率5%大米报价与中国国内大米的价差已从2011年同期的每吨16美元扩大到了164美元;中国长粒成品米价格从两年前的每吨500美元上涨到目前的水平,超过600美元;目前越南破碎率5%大米离岸(FOB)报价为每吨450美元。考虑到运输成本及其他费用,越南和巴基斯坦大米进口成本远远低于国内大米价格。
另外,大米进口量的迅速增加,也显现了我国在粮食收储方面存在的弊端。如政府收购农民大米,并没有形成很好的流通体系,而是主要用来储藏,影响了市场上的供应量;而远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的同级大米也让中国进口商有利可图,市场的流入加大,多重因素使进口量大增。
保护政策托底,转机尚难显现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廉价、庞大的进口大米流入国内市场,已对国内稻米市场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为了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近几年国家连年提高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格,对保护农民利益、促进生产发挥了一定作用,但由于国内市场需求的迅速放大,早稻产销失衡的状况目前仍然难以改变。
据介绍,通常来说,以前中国对于优质茉莉香米的进口更为普遍,但是去年以来的大米进口增幅主要集中在质量较低的碎米,尤其是越南和巴基斯坦碎米,对国内产业发展极为不利。近年来,国家连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其中,又以早籼稻的提升幅度最大。如2011年早籼稻最低保护价较2010年提高9.68%,2012年提升幅度更是增至17.65%,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即便如此,由于产量增幅远远低于市场消费需求增幅,国内大米供需仍然偏于紧张,库存消费比仍然不断下滑。
据国际谷物理事会预计,由于中国国内消费需求的迅速增加,今后中国在任何时候都可能因为价格便宜而入市进行大量采购。根据迄今为止的进口步伐,中国的大米进口量还将不断放大,同时,市场价格仍将处于高位运行状态。
构建粮食安全屏障刻不容缓
长期以来,中国大米市场一直处于自给自足状态。如今,中国却成为全球第二大大米进口国,这不禁让人担忧中国大米是否会重蹈当年大豆的覆辙,从而影响到未来的粮食安全。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大豆基本能够自给自足,但现在却为“洋大豆”所主导,目前我国大豆和食用油的对外依存度已达60%以上,超过了安全警戒线。市场供应受制于人,定价权完全操纵在外资手上,国际巨头的垄断已对中国大豆、饲料和食用油的战略安全构成现实威胁。尽管从我国目前的大米自足能力与进口基数来看,当前的粮食安全完全在可控范围内,但有专家担忧,如果大米进口量继续增加,将挫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稻谷种植面积很难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不得不加大进口,这种恶性循环最终有可能导致相关产业链被跨国公司控制。
业内人士指出,在一段时间内,国内粮价高于国际粮价的局面很难扭转,虽然我国大米供给在短期内也不会出现严重的紧缺状况,但大幅增加的进口量须引起政府的高度关注。为此,专家建议,要想确保粮食安全,须不断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政府须合理制定粮食补贴机制,促进自产大米上市自由交易和流通;同时,要完善稻米加工产业链条建设,进行稻米的深加工,以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文章来源:慧通农牧信息资讯转载于中国审计报,欢迎垂询交流!信息咨询:028-65162618-808,销售:028-65162618-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