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通综合报道:
5月24日,《2012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出台。《预案》再次明确了以2012年生产的国标三等小麦为标准品,最低收购价每市斤1.02元;相邻等级之间等级差价按每市斤0.02元掌握;执行《预案》的时间为2012年5月21日-9月30日,执行主产区为河北、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6省。
根据《预案》,以县为单位,如果小麦市场价格连续三天低于最低收购价,则启动小麦托市收购。作为今年小麦最低价收购政策的执行主体和责任主体,中储粮安徽分公司于6月7日会同安徽省粮食局、物价局、农委及农发行等部门,对省物价部门提供的近日小麦市场收购价格进行了会商审核,确认合肥等9个小麦主产区小麦市场收购价格连续3天低于国家公布的小麦最低收购价格,符合启动《2012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条件。6月12日,经中储粮总公司批准,安徽启动托市收购预案。由于2011年小麦托市收购预案未能启动,在经历了2010年的“抢粮风”和2011年的“捂粮等”后,今年情况如何,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进行了市场调查。
购销僵局打破
“前年,俺家的小麦卖早了,结果价格吃了亏,而去年卖得晚,小麦价格反而跌了,俺再次吃了亏。”提到卖粮,安徽寿县安丰塘乡农民江宏起直挠头。
江是安徽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2011年,他家的12亩小麦喜获丰收。由于2010年夏收他家的小麦卖得早,同样的12亩地、同样的产量,他却比邻居周刚少收入了300多元,这让他着实难受了好长一段时间。
据江宏起介绍,2011年夏粮收购开始后,他吸取了2010年卖粮早的教训,新收的小麦全部堆积在屋里,一斤也没有卖。然而,当年的夏粮收购形势和小麦市场价格走势,让他看得是一头雾水,弄不明白,直到今年新麦下市前,他才不得不忍痛割爱,比最高价时每斤低5分钱匆匆卖了粮。
由于2011年夏粮收购后期小麦价格下跌,这让江宏起内心感到很受伤。“说实话,在市场化收购的情况下,售粮的关节点太难把握。俺还是盼望着小麦托市收购能够再度启动,这样农民才不会太受伤。”江宏起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正因如此,6月18日,江宏起将今年1万多斤小麦提前卖了。
因行情不明,卖粮吃亏的不仅是单个农户。“去年,俺收的小麦没有早出手,原想赌一把后市,可惜后来价格一直也没有涨上去。这两年的夏粮收购形势真是让人越来越看不懂了。”寿县安丰塘乡粮食经纪人李国章说,从事粮食收购已有6个年头,但对于这两年的夏粮收购,他也直呼看不懂、把不准。
“去年夏粮收购后期,小麦价格持续下跌,俺也想多收些小麦‘补仓’,可是由于前期收的小麦一直堆在家里没有出售,挤占了太多的资金,以致后来没有资金进行收购。”李国章坦承,“小贩资金有限,赚的是辛苦钱,托市收购给了他们一个明白的信号。”
记者采访发现,从当前安徽市场看,市场对新麦开秤价的预期不是很高,较往年农民售粮比较积极。其中原因,肥西县粮食局局长姚则斌对记者分析说,一是去年小麦高开低走,当年6月份新麦上市前市价达到每斤0.98元,但8月份以后,逐步回落至0.93元左右,这一价格一直维持至今年托市价启动前,而去年国家定的托市价0.95元。“现在售粮的人多是大户和小贩,小麦也多是去年囤积的麦子,大户们售粮带动了百姓”。二是去年以来麦价一直压得较低,今年全国丰收,各方预计后期价格不会抬太高。
市场主体博弈仍将激烈
安徽省粮食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6月15日,安徽全社会累计收购小麦1122502吨,国有粮食企业收购较上年同期少收110835吨,表明购销各方依然较为谨慎。
说起今年夏粮收购,安徽阜阳颍泉区种粮大户葛浩新这般描述:“夏粮收购由粮和钱两部分组成,托市价保证农民丰产能够增收,收储库点敞开收购,实现了粮出手、钱到手。”
“国家已经定下了收购价,但我觉得今年的价格不会定格在那个价格上,会再往上提点。”江宏起说话时透露出期望大于兴奋。他告诉记者,今年他们赶上了风调雨顺,去年秋冬播种期间,土壤墒情很不错,播种质量高,而且生长期雨水十分充足,今年小麦成熟之际的病虫害也没受影响。“1亩地多收了几十斤。”江宏起说。
记者了解到,农民对于最低收购价依然有较高的预期。姚则斌认为,近几年小麦市场价格普遍高于托市价格,从2006年以来,最低收购价政策一直主导我国小麦市场行情,但由于近几年农民种粮成本大幅上升,使得农民对粮食市场价格的预期也随之提高,远远超过国家托市价格,这种现象是正常的。
他进而向记者分析,考虑到去年库存较少、增产有限等诸多因素,预计今年夏粮收购期间,收购市场行情或将呈现“低开稳走”的格局,部分区域收购价格或会平开,总体上涨仍将是大趋势。
“市场收购主体与农户之间的心理博弈将直接体现在新麦的收购进度上,新麦收购市场呈现买方市场还是卖方市场,将直接决定收购行情的走势,因收购主体较为谨慎,农户惜售心理仍大,因托市收购底价上提幅度较大,新麦收购价格上涨空间相对有限,其提价频率及幅度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麦收购进度。”
“我承包10000多亩地,去年产量是6500吨,今年7000吨,丰收增收是肯定了!”葛浩新说。农民希望粮价提高是正常的,毕竟种粮成本包括肥料、农资、人工涨幅均超过10%,但他认为,粮价上涨过快,必将带动农资等大幅上涨,最后吃亏的仍是粮农,“国家最低保护价合理引导,给各方一个心理底线,对粮农来说,才是真正的保护。”
文章来源:慧通农牧信息资讯转载于中国经济时报,欢迎垂询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