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搜:

首页

行业焦点

慧通报道

您的位置:首页 > 农产品+深加工 > 稻谷/小麦+深加工 > 行业聚焦 > 行业焦点 >

预测:大米未来进口量可能不增反降(2) Top

预测:大米未来进口量可能不增反降(2)
时间:2012-12-27 10:22 来源:慧通综合报道 作者:admin 点击:
未来趋势 大米进口可能不增反降 有报告指出,长久以来,中国大米市场一直处于自给自足状态,但在去年成为净进口国。而中国购买大米的消息则引发人



未来趋势
大米进口可能不增反降
有报告指出,长久以来,中国大米市场一直处于自给自足状态,但在去年成为净进口国。而中国购买大米的消息则引发人们的担忧,因为与中国市场的规模相比,全球大米市场非常小。中国消费全世界近三分之一的大米,因此,中国市场即使出现小幅变动,也可能对全球价格产生重大影响。

“大米进口持续增长不会成为一种趋势。”农科院信息研究中心研究员聂凤英对记者表示,今年大米进口量相比去年是增加了,但是进口占消费总量还是很小,相对生产需求占比也很小。

“中国在粮食领域保持100%的自给率没有问题,至少能达到95%以上。”她表示,在目前所掌握的数据中显示,过去大米进口几乎是零。即使以今年的进口数据看,相比中国总的大米生产量,进口的基数依然很小,因此增幅放大的意义不大。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大米的总产量达8839.5万吨,2012年在此数据基础上实现了增产。“所以,即使美国农业部预测的中国今年进口确实达到260万吨,进口大米占我国年大米年生产总量的比例仅为3%不到,还在我国设定的粮食安全线之内。”该中心一位研究员告诉记者。

据了解,我国设定的自给率安全红线为95%。即只要大米进口不超过5%,就在粮食安全红线以内。另外,根据国家发改委的规定,2012年的大米进口配额为532万吨,即使今年进口量达到260万吨,也才是进口配额的一半。

农业部总经济师毕美家近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今年1至10月我国进口小麦、玉米、大米三种粮食达到1009万吨,比去年同期多进口了929万吨,增幅明显,目前三种粮食进口量占国内生产量不足2%,自身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

她表示,进口增长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内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人们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对粮食品种多样性的需求越来越强。特别是一些高端优质的大米、优质强筋弱筋的小麦需要适量进口作为调剂,而玉米作为重要的饲料作物、工业原料,随着养殖业、深加工等消费领域的迅速发展,供求关系趋紧,需要适量进口。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位人士告诉记者,随着中国不断推进物价改革,特别是中国的现在粮食供给相当充足,库存量也比较高。“我们未来大米进口不增反降也是有可能的。”

“从入世以来中国重要粮食品种,特别是口粮的自给率看,这10年来的数据显示并没有明显下降。粮食安全的底线已基本守住了,这为中国社会保持稳定,快速推进改革开放提供了基础性保障。这才是关键。”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一位研究员告诉记者。

谈到进口大米冲击国内市场的问题上,聂凤英表示:“国家对粮食种植,尤其是稻米种植的扶持政策不会放松,新的政策会陆续出台,老的政策还会延续。水稻种植在政策扶持下,不会出现大问题。”她特别指出,未来政策走向需要关注未来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三农”方面的政策。聂凤英评论道,未来大米进口不会成为趋势的另一个原因,主要在于种植水稻收益依然很高,农民对于种植热情依旧存在。

专家建言
应该“防患于未然”

尽管从我国目前的大米自足能力与进口基数来看,中国当前的粮食安全完全在可控范围内。但近两年来,国内一些农业专家还是表达了对近两年来大米进口量的增加表达了一定的担忧。

不少农业专家经常以中国大豆产业为例。他们认为国际巨头的垄断已对中国大豆、饲料和食用油的战略安全构成现实威胁。大豆和食用油的对外依存度已达60%以上,超过了安全警戒线。数据显示,全球四大跨国粮商“ABCD”(ADM、邦吉、嘉吉和路易·达孚)控制了中国油脂市场原料与加工及其食用油供应的75%以上。跨国粮商在中国97家大型油脂企业中的64家企业参股或控股,占总股本的66%。

在进口大豆逐渐占据中国市场主导地位后,2004年3月,得知“中国大豆采购代表团”即将前往美国进行“集体采购”,在国际炒家的哄抬之下,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大豆期货价格从先前的约220美元/吨暴涨到391美元/吨。中国大豆压榨企业的代表们纷纷签下了高价进口合同。但当中国代表团离美后,美方发布报告:以前的数据失真,新的统计数据显示:04/05年世界大豆产量将大增,国际大豆价格随即暴跌50%。中国绝大多数榨油企业,由此被送上绝路。大部分企业被迫放弃履约,亏损高达60亿元。中国市场上与大豆相关的各种产品或原料价格,成了跨国巨头手中玩弄的“魔方”。

正因如此,尽管目前进口大米对中国大米冲击尚非常有限,但也有专家提示“中国应防范大米进口的价格陷阱,避免重蹈大豆的覆辙。”南京农业大学一位农业专家表示,如果大米进口继续增加,那么将挫伤农民的积极性,大米种植面积也将随之下降,这样中国又不得不加大进口,这种恶性循环最终或导致相关产业链被跨国公司控制的不利局面。

“我国粮食安全虽无近忧却有远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表示,“十二五”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我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持粮食市场稳定,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形势。尤其是在种粮比较效益持续下降的情况下,如何保护和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将面临严峻挑战。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国家的最大问题首推粮食,目前13亿多人口,按18亿亩农耕田来讲,现在人均耕地才1.4亩,少得可怜!”在著名农业科学家袁隆平院士看来,中国人一定要能养活自己,在粮食问题上没有救世主,绝不能仰仗他人!

袁隆平院士认为,中国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利器是发展农业科技,提高粮食的产量。具体在大米上,就是要推广播种杂交水稻,同时不遗余力提高超级杂交稻的亩产量。在这位80多岁的农业顶级专家看来,在新世纪,杂交水稻将在保障粮食安全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如果世界上50%的稻田种植杂交水稻,大米的生产量将每年增加1.5亿吨,足够多养活4到5亿的人口。

三农问题专家李昌平告诉记者,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不是生产能力不足的问题,中国当前的生产能力是充足的。他特别提醒,中国粮食安全的真正威胁可能来自制度性出错。

“例如种子产业被外国控制或被少数大公司控制;或收储等物流体系被外资或少数公司控制;或某种肥料完全依赖某国的供给;或水资源和水利体系危机;或定价权被少数国家和公司控制。涉及上述各个方面的制度需要突出国家的主导权。”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魏亮则认为,国家维护粮食安全上,要将外资控制的粮食产、购、配、销限制在政府能够调控、管理的范围内,同时,加强对国际粮食安全的监管权。

南京农业大学一位专家表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需要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在粮食的生产领域,农户可发展较大的经营规模;而在粮食生产的服务环节上,可由多家农产联合起来组成合作社,共同从事购买或销售农业生产资料等活动。

他建议,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价格的刚性上涨需要大米价格的适度提高。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价格的不断上涨已经成为粮食生产成本刚性增加的普遍现象。稻谷收购价格只有适度提高,才能弥补生产成本,获得一定的生产利润。如果任凭国外大米进口冲击国内市场,稻谷收购价格相对下降,种粮农民的利益就无法保障。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则认为,除了加强农业科技和执行正确的粮食政策外,我国特别要注重严格保护耕地、改善耕地质量。另外,还要大兴农田水利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文章来源:慧通农牧信息资讯转载,欢迎垂询交流!电话:028-65162618转805 业务QQ:2467697782信息咨询:028-65162618-808,销售:028-65162618-807

 

最新资讯

新闻:农业部预计全国秋粮增加800多万亩 据报道:今年秋粮面积达11.76亿亩,比上年增加

热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