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通综合报道:
2013年是国内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奋斗目标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展望2013年国内小麦市场,其仍将处于“政策市”与“市场市”交织的阶段,供需格局偏紧导致其博弈将更为激烈,麦价波动的敏感性明显增强。展望2013年,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仍较为复杂,国内麦市在2012年“供需格局偏紧、价格高位上涨”的基础上面临的多空影响因素也趋于复杂,市场波动风险加大,行情的阶段性走势或将更趋于明显。预计2013年影响国内小麦市场行情走势以及需要关注的焦点有以下几方面:
1、供需格局进入紧平衡,麦价波动的敏感性增强。小麦作为我国重要的口粮品种,国家一直高度重视产需平衡情况和自给率水平。2004年以来,全国小麦生产连年增产,库存也处于高位,小麦市场整体是处于供大于需的格局。但随着国内消费结构升级导致饲用小麦需求的快速增长,小麦的供给速度已慢于小麦需求增长,国内麦市供需格局已进入紧平衡。预计2013年面粉市场需求仍将维持平稳增长格局,饲用小麦需求因玉米、小麦比价的一定程度回归,替代数量或将有所下降,预计2012/2013年小麦饲料消费数量仍将维持高位,将在2000万吨以上。考虑到国内小麦在连续“九年丰”的基础上,继续大幅增产的可能性不大,2013年小麦供需偏紧格局将进一步加剧。
2、政策双刃剑作用凸显,把握政策多空节奏。2012年麦价的高位上涨已引起政策调控的关注,2013年小麦市场面临的政策敏感性将明显增强。一方面,麦价经过2012年大幅度的上涨,其与2013年托市小麦底价的价差明显拉大,其蕴含的市场风险加大;同时,国家掌握大量的临储小麦,为维稳市场价格,其调控力度对麦价的阶段性走势仍将产生较大影响;同时每年其新麦收购底价的上调力度、银行信贷松紧以及托市收购启动等政策对市场主体的心理预期和收储能力仍将产生明显的制约效果。另一方面,为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以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政策支持麦价“温和上涨”这一主基调仍将是支撑市场主体心理预期的定心丸;随着国内临储小麦库存的大幅下降,这或将加大其后期2013年新麦粮源的采购力度,挤压市场流通粮源。随着麦价波动的敏感性增强,2013年政策仍将对麦市的“量价”产生较大影响,购销主体应把握政策多空节奏,抓住阶段性行情机会。
3、粮食生产成本和机会成本逐年高企,农户惜售心态增强。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我国逐步进入劳动力结构性短缺阶段,企业用工成本上升,劳动力价格上升对物价的推动作用仍将持续。国内粮食生产面临的种植成本和机会成本逐年高企,农民的种植收益优势继续减少,粮食种植比较收益较低,一些地区农民对于农业的投入和积极性开始下滑。2011年国内小麦种植成本为712.28元/亩,比上年增长15.14%;小麦每亩净利润为141元,明显低于玉米(303元)、早籼稻(227元)、粳稻(547元),粮食品种内的比价失衡也使得农民从种粮收益的角度出发,提高收益高的作物种植面积,出现同季粮食品种间的“争地”现象,这也促使农户持粮待涨心态浓厚,这将加大市场主体2013年新麦的收购难度和收购成本。
4、天气因素影响频频,新麦生产形势尤显重要。2004-2012年,国内粮食种植面积增加1.78亿亩,增长11.9%,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是32.3%;粮食亩产增加64.4公斤,增长22.3%,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是67.7%。据农业部农情调度,2012/2013年度冬小麦面积比上年增加100多万亩,而春小麦播种面积呈逐渐递减趋势,预计2012/2013年度全国小麦播种面积与上年基本持平,为2414万公顷。在国内小麦种植面积保持平稳的情况下,小麦增产更多依托于单产贡献率,天气因素所引发的新麦的产量和质量对供给的影响尤显重要。近几年,粮食生长期间异常天气频现,使得市场主体对粮食的产量与质量产生担忧,进而通过“天气炒作”的方式增加价格预期升贴水。在国内小麦市场步入紧平衡的格局下,新麦产量和质量的微妙变化,尤其是不利变化都将引起麦市行情的大幅变动。
5、进口小麦力度逐年加大,内外联动性明显增强。由于国内粮食增产的难度加大,我国粮食消费需求,特别是饲料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内外价差的优势促使国内加大国际粮食的进口力度,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来调剂国内粮食市场供需成为发展的必然。自2004年起,我国粮食进口量呈现大幅度增加的态势,2004年我国净进口粮食1784万吨,2011年进口量超过6000万吨;2011年与2007年相比,粮食进口量增长1倍,年均增长19%。2011年以来,我国玉米、大米和小麦三大主粮开始净进口,且增幅巨大。美国农业部2012年2月发布的《全球农产品基线预测报告2012-2021》中显示,预计至2021年国内进口玉米数量达到1810万吨,大豆9000万吨;大豆、玉米、小麦、大米和大麦进口量达到11355万吨;净进口量将突破1.1亿吨。2013年国内小麦的进口量预计将在350万吨以上,这仍将对国内优质小麦市场产生一定冲击,国内外小麦市场价差变化将直接影响国家进口力度。
6、宏观环境企稳向好,消费升级拉动需求。2012年10月召开的十八大指出,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要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国内居民生活水平将不断提高;12月15-16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从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来看,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正处于加快推进之中,这也将推动更多的农村人口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城镇化也将因此加快,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速的新动力。国内城乡二元结构的改变,在为城镇化建设带来低廉劳动力的同时,也为农业生产、粮食增产带来了挑战,在不考虑2009年和2010年间耕地流失面积的情况下,2001-2010年,耕地面积下降幅度约为4.14%。根据联合国人口署估计,我国人口在未来20年内仍将增长至14.5亿左右;每年人口总量增加700多万人,城市人口增加1000多万人。《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称,到2020年人均粮食消费量为395公斤,需求总量5725亿公斤;其中饲料用粮2020年将达到2355亿公斤,占比由2010年的36%提高至41%。
7、小麦、玉米关联度明显增强,比价关系影响饲用替代。2011年,我国工业饲料总产量为1.81亿吨,是2005年的1.68倍,年均增长率达8.7%。预计到“十二五”末,国内饲料粮需求将在2.3亿吨左右。未来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将持续刺激农村肉制品消费需求增加;从城镇人均肉制品消费水平与收入水平的关系来看,人均收入从6000元增长至12000元的时期是肉制品消费高速增长时期,而随人均收入的增加,肉制品消费需求的增长还会向上传导并直接拉动饲料行业需求增长。考虑到国内人口流动和城镇化的推进,国内饲料消费将在未来15-20年内处于增长态势。以玉米、豆粕为代表的饲料原粮的供需格局及价格变化将对饲用小麦的需求程度和行情走势产生深刻影响,其“量价”关联度明显增强。未来国内蛋白粕消费仍具有较大增长潜力,国内1985年鸡蛋人均年消费4.7公斤,截至2011年达到19公斤;猪肉消费则由15.6公斤上升至37.5公斤;禽肉消费由1.9公斤大幅增加至13.1公斤。小麦与饲料原粮间替代关系的变化主要仍要关注玉米和小麦比价、豆粕价格、进口小麦价格以及粮食质量情况。
结合上述影响因素,笔者认为2013年国内小麦市场行情或将呈现以下特点:麦市供需格局在2012年偏紧的基础上或将进一步加剧,麦价整体仍将走高,期间不乏阶段性行情机会;品种间、区域间因供需格局不一行情走势有所分化,政策调控仍将主导麦价的上涨空间,购销主体心理博弈程度影响麦价的波动幅度。
文章来源:慧通农牧信息资讯转载,欢迎垂询交流!电话:028-65162618转805 业务QQ:2467697782信息咨询:028-65162618-808,销售:028-65162618-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