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通综合报道:
本年度国家第二批食糖临时收储计划定于2012年9月20日启动,业界期待已久的收储“靴子”终于落地。
然而,对于当前价格徘徊在6000元/吨以下的国内糖业来说,目前还远未到“月明”时,笼罩在产业上方的阴云并未散去,问号始终在业界徘徊:此轮国家收储,到底对国内糖市有多大影响?纷纷扰扰的降低甘蔗收购价争议又该如何收场?国内糖业始终难以摆脱“丰歉循环”,“苦涩的甜蜜事业”魔咒是不是真的无解?
一问:旺季“失约”,收储影响几何?
眼看中秋、国庆临近,下游食品、饮料行业企业“双节”备货高峰即将过去,但此前制糖企业一度寄予厚望的“旺季行情”并没有如约出现。相反,进入2012年7月份以来,国内糖价一直在较低位徘徊,主产区现货价跌破6000元/吨关口,在5600—5900元/吨徘徊,与2011年旺季高峰时逼近7800元/吨的现货价相比,跌幅超过1/4。
在国内外糖市普遍不振背景下,炒作题材缺乏的糖市将国家收储当成了“最后一根稻草”。2012年2月由国家发改委、商务部、财政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下发《关于下达2011/2012年度第一批食糖国家临时储备计划的通知》决定启动国家收储,并将数量定位100万吨,并随之启动首批50万吨收储,第二批50万吨收储由此成为“另一只靴子”,传闻时时出现,几乎贯穿了7—9月整个传统食糖消费旺季,但国家一直未有付诸实践的举措。随着糖价不断探底,制糖企业叫苦不迭,市场期待官方给出明确说法。
9月18日,收储传闻终于尘埃落定。商务部网站发布公告称,国家有关部门定于9月20日启动2011/2012榨季第二批收储,收储量为50万吨,基础价格为6200元/吨(南宁车板价,含税),低于首批6550元/吨的收储价。
不过,业界普遍认为,此轮收储对萎靡不振的糖市而言,显然不足以提升整个价格水平。新湖期货高级分析师詹啸认为,糖厂交储后并不能立即获取现金,对制糖企业缓解现金流状况助益不大,“对制糖企业来说,6200元/吨的交储价与市场现货价6000元/吨所得的收益基本持平”。同时,由于交储费用需制糖企业自理,扣除这部分费用,一些路程较远的糖厂交储收益和5900元/吨的现货价“差不多”。据此,詹啸认为,此次收储更多意义在于稳定市场预期,防止糖价出现进一步下跌,并不会推动糖价走高。
还有分析师认为,收储消息水落石出,利好已经出尽,随着北方甜菜糖的开机生产,利空将逐渐大于利好,糖价始终易跌难涨。
詹啸预计,新榨季国内食糖将大幅度增产,新糖入市导致供应量增大,糖价走高动力不足;但他同时表示,有国家政策托底,今年下半年国内糖价将仍在一定区间内保持稳定,预计现货价运行区间为5800—6000元/吨,期货1301合约将在5250—5600区间运行。
二问:甘蔗降价,是市场规律还是“杀鸡取卵”?
相比于前两年的高糖价,2012年以来糖价走势偏弱,制糖集团承受了较大压力。在当前国内食糖生产已经进入增产周期背景下,企业对下一年的糖市行情也不敢过分期待。近期以来,调低甘蔗收购价降低食糖生产成本,以确保制糖企业利润空间的呼声再起。
近期以来,业界盛传有制糖企业提出降低下一榨季甘蔗收购价,下调幅度约为30—50元/吨,理由是“确保制糖企业在糖价下行行情中能够生存,保障国内糖业健康发展,从根本上保护蔗农利益”。
对此,广西糖业协会高级工程师钮公藩表示,对“降价收蔗”这一问题,制糖企业“也非常矛盾”:一旦收购价降低过多,将极大地打击农民的种蔗积极性;但不降低甘蔗收购价,在糖价低位徘徊背景下,高企的制糖成本是“企业无法承受之重”。
但多位业界专家指出,此时调低甘蔗收购价会“伤害蔗农利益”。他们认为,当前制糖企业通过甘蔗种植良种良法推广、技术创新,还有足够利润增长空间,糖价下行正是倒逼企业进行技术升级的良机,此时通过下调甘蔗收购价“补贴”企业实不可取。
根据《经济参考报》记者在“中国糖都”广西崇左的调查,以当前500元/吨的甘蔗收购价计算,当地蔗农每亩纯收入不过700—800元,若甘蔗收购价调低50元,以每亩产5吨甘蔗计算,蔗农收入降幅将高达30%,无疑会极大损伤农民种蔗积极性。
詹啸说,2012年2月国家启动连续三年放储后的首次收储“托底救市”,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农民的种蔗积极性,确保国内糖业长远发展。如果此时调低甘蔗收购价“相当于前功尽弃”。
有分析认为,在当前农民种蔗积极性刚刚有所恢复的时机,再次提出调低甘蔗收购价,无异于“杀鸡取卵”。
对此,广西糖业协会理事长农光表示,虽然当前制糖企业处境较前两年困难,但不赞成通过大幅度降低甘蔗收购价的形式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而是更应该通过降低相关税费的方式为企业减负,以保障企业较好生存,实现产业稳定发展和蔗农增收。
三问“苦涩的甜蜜事业”怪圈是否无解?
自2008/2009榨季开始,受冰冻、干旱等极端天气影响,国内糖市连续三个榨季供不应求,食糖现货价一路从2008年10月的2800元/吨飙至2011年最高峰时期的7800元/吨,形成明显的卖方市场,在产业链中议价能力颇强的制糖企业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利润大幅上涨。中国糖业协会理事长贾志忍将之形容为“农民增收、企业增利、政府增税”。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随着国内糖业进入增产周期,国内糖价一路调头向下,糖厂的日子反而“难过”起来。“现在生产一顿糖只有一二百元的净利润,远远不能和去年上千元的利润相提并论。”丰浩制糖副总裁周云龙说,大多数糖企在“微利”状态下吃力经营。
“糖价高的时候,甘蔗歉收;甘蔗丰收的时候,糖价走低”,因为糖业难解的“丰歉循环”,一些业内人士因此将糖业形容为“苦涩的甜蜜事业”。
钮公藩认为,之所糖业会出现如此怪圈,除了蔗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甘蔗种植“靠天吃饭”之外,缺乏有效的食糖市场供需调节机制也是重要原因。他说,虽然国家收储制度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运行,但是从运行效果看,“收储制度从来就是治标不治本的策略”,业界专家关于收储到底是“托得住的底”还是“堵不住的漏”的争论也从未停止过。
钮公藩建议,要让国内糖业真正走出“丰歉循环”,应适当建立将甘蔗用于乙醇生产的机制,且乙醇生产车间由制糖企业建设“这样可以实现甘蔗供给的自由调节。”
文章来源:慧通农牧信息资讯转载于经济参考报,欢迎垂询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