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通综合报道:
2012年10月29日的《经济半小时》节目报道,在山东玉米丰收了,但是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却有所回落。一方面是由于玉米喜获丰收,量增价跌的缘故,另一方面玉米深加工需求也有所减弱。那么作为产粮大省的河南情况又是如何呢?
河南省滑县白道口镇西河京村村民黄国兴告诉记者,2012年是玉米的丰收年,亩产比往年高了300多斤,家里都堆不下了,只能把一部分晾晒在屋外和田边。在黄国兴家的后院,黄橙橙的玉米棒堆在通风透气的粮仓里,个个籽大饱满,等水分晒干就可以卖。
黄国兴今年承包了105亩地,仅仅是存放收割的十几万斤玉米,就费了不少功夫。但是黄国兴却不打算现在卖掉。而且,往常走街串巷收购玉米的经纪人,现在一个也看不到。黄国兴打算了解一下今年玉米的行情,于是就来到了村里的玉米经纪人小杨家,小杨正在晾晒自己家种的玉米,根本没打算出去收购。小杨说,尽管现在新下来的玉米正在集中上市,但才卖到1块零1分钱一斤的价格,收购价比前一个月低了6、7分钱。经纪人转手卖给中间商或加工企业,每斤也只能多卖一两分钱,索性就不收了。黄国兴和小杨合计着,不如都留到春天再卖。黄国兴估计到春天以后每斤能高出一毛钱左右,一亩地可以多赚一百多块钱。
黄国兴给记者算了笔账,每斤玉米涨一毛钱,十几万斤玉米就能多卖出1万多元,即使储存时需要租库房和用一些防虫防鼠的药,也不过是几百元钱的成本。所以黄国兴决定,把玉米留到价钱更好的时候再卖。
记者又在滑县的其他地方进行了走访。在留固镇,记者也没有看到收购的场面,只有少数农民把玉米棒这样脱粒,打成可以买卖的玉米籽。多数的农民,都用木架和铁丝圈起围栏,将玉米棒直接存放,或者拿网袋装好,码放起来。他们告诉记者,这样不容易发生霉变,放到明年夏天再卖也没有问题。
农民惜售,粮食收购点显得很冷清。在滑县道口镇这家粮油购销公司里,偌大的仓库,只有一角堆放着一些玉米,记者在这里等了一下午,只看到这样一辆货车运来了4吨多玉米。对于这个有着4万吨仓储能力的仓库来说,这车玉米不过是杯水车薪。
据记者了解,滑县是河南省第一产粮大县,粮食产量连续20年位列全省第一。但滑县也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县140万人口,人均耕地只有1.4亩。人多地少,让这个响当当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的农户们卖起粮来,必须每一分都精打细算。尤其是今年,滑县的夏粮虽然总产86.57万吨,增收了4.4%,但一些农户的小麦感染了赤霉菌病,造成了减产。这些农户告诉记者,秋粮的玉米如果不存好了等涨价时再卖,可能全年都赚不到什么钱。
玉米价格不见起色,不论是种玉米的黄国兴还是收玉米的小杨都觉得现在卖玉米太亏了,他们希望等一等,也许能获得更好的收益。而这一等可就急坏了靠玉米过日子的加工厂。
在河南省新郑市,经营饲料企业的黄江鼎刚刚和原料采购经理通了电话。黄江鼎的公司主要生产猪饲料,原料的60%来自玉米。采购今年新上市的玉米,成了这段时间最让黄江鼎着急的事。黄江鼎盘算着现在玉米大量上市,价格收购的优势比较大,再过一阵的话,涨幅就会比较大。可公司原料采购经理带来的消息却不如人意,能找到的货源比较少。担心玉米价格一天天水涨船高,黄江鼎自己开着车,到乡里的收粮点看情况。农户和中间商都在等着价格涨价,他们不着急出手,但是作为企业来讲,正是因为他们不着急,所以企业就会着急,因为收购比较困难。(下车,收购现场)
黄江鼎在收购点待了半个多小时,只有一户农民拉着一车一吨多的玉米来卖。黄江鼎说,他的企业每天的玉米消耗量约400吨,像农民现在这样零零星星地来卖,根本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而面对玉米市场的这种供小于求的状况,一些加工企业决定提高玉米收购价。张睿明是一家淀粉加工企业的采购员,为了抢购玉米,张睿明跟领导请示,相对于其他公司的1块8分,自己公司调到1块零9分,将价格稍微抬一点。黄江鼎告诉记者,一旦开始抢购,价格上升,会对企业的经营造成很大影响。
在河南双胞胎实业有限公司缝包车间有一份涨(跌)价公告,“原料涨,产品涨;原料跌,产品跌”,因为近期受到了原料的影响,猪场乳跌了50元/吨,小猪料跌了25元/吨。黄江鼎告诉记者,饲料行业是一个微利的行业,跟原料的价格息息相关,原料涨50,产品也会涨25。而原料价格的不断上涨,最终结果会导致养殖户的成本不断攀升,也会影响到饲料的销量。而如果一包饲料涨10块钱,因为现在一头猪大概是要用到七包饲料,每头猪就会增加50到70块钱成本。对养殖户来讲,他们的成本压力也会变大。
去年,新玉米的农户收购价是每斤一元钱,到2012年5、6月份,价格一路上涨到每斤一元2角。这样,每吨原料的价格相差大约400元钱,企业每天消耗玉米400吨,10月开工一天和第二年6月开工一天,仅原料成本就相差了16万元。因此,在10月玉米上市时尽可能多地采购,是玉米加工企业现在最迫切的需求。黄江鼎表示,公司一定要尽力多收购,而张睿明所在的淀粉企业甚至在积极寻找与粮库合作,争取主动,把粮库租下来然后大量收储,寻求成本优势。
玉米收不上来,生产饲料的黄江鼎急得到处打电话,张睿明的淀粉厂则依靠涨价来吸引农民。原材料涨价,产品就会涨价,销量就会受影响,不涨价玉米就收不上来,对于收购商来说真是两头为难。
再看中间商,在河南省滑县年丰粮油购销有限公司,三天前,这家粮油购销公司时还是门庭冷落,而三天后,当记者再次来到这里时却发现,一片冷清的仓库外,竟然停着一排来卖玉米的农户。公司员工陈各云表示为了收购,这两天,他们把含水量达到14.5上下的玉米,每斤收购价格从滑县普遍的一元两分钱,提高到了一元五分钱。今年玉米的亩产涨了两三百斤,价格也比去年玉米刚下来的时候高了三四分钱,对于农户来说,价格可以说是有了大跨步。滑县农民老刘已经来这儿卖了5车玉米了,不仅如此,门外停着的大车里,还有从河南濮阳驱车50多公里,专门赶到滑县来卖玉米的。
当记者问到,现在这个价钱跟农民的心里预期相比如何时,老刘表示一亩地能比往年多二百多块钱的样子。而当记者问到老刘为什么急于出售玉米,而不像其他农户一样等到玉米价格继续上涨时再卖的时候,老刘只能告诉记者,自己急用钱付包地的承包费,等不了,并且市场价格不一定是持续上涨,放久了不如先卖合适。
我看好多人好像还攒着不着急卖,为啥你都着急卖呢?
老刘站在地秤边的办公室外,把称出来的重量反复地看了又看。陈各云每月和农户结算一次,只要确认了重量,老刘就只需要在家等着收钱了。陈各云说,农户虽然想把玉米存在家里待价而沽,但是像老刘这样,等着付承包费的农户,如果遇到合适的价钱,更愿意早点把玉米卖掉的。还有一些在外打工的人,收了玉米也想赶紧卖掉回去打工,这部分人如果看到收购商适当提价,也会早点卖货。
在收购现场,记者看到,虽说收购标准是水分含量不能超过14.8,但是这车水分在15点以上的玉米,陈各云还是爽快地收了进来。他说,这两天天气好,放在仓库外面晒一下就能达到标准。其实,无论是收购的玉米含水分高,或者价钱比别家高出几分,陈各云说,他都不吃亏。他把库存明年增高(2毛钱左右)再出售,就能赚一笔。
陈各云今年45岁,他从中学毕业就在粮食系统上班,2009年下岗以后,借钱建起来了这家公司。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陈各云只用了3年时间,就从一个下岗职工,变成了拥有6间仓库,每年交易量达两万吨的当地最大的收购商之一。他告诉我们,这三年时间,滑县的玉米收购价格从2009年新上市时的每斤9毛钱,上涨到2010年最高价时的1块钱。虽然2010年新玉米上市又跌到9毛5分钱,但2011年6月,再次上涨到1块1毛钱。2011年,新上市玉米突破了每斤1元钱,2012年6月价格最高时甚至达到1块2毛多钱。陈各云说,靠着自己对玉米市场每年的这种价格周期的了解,低买高卖,他迅速地积累了财富。多的时候,一年能赚几十万。
黄江鼎分析到,玉米加工企业的存储能力有限,而河南这样散户式的种植方式,使得无论是加工企业还是农户,都必须依赖中间供应商,完成玉米的交易和流通。这样,就放大了中间供应商对价格的影响力。每年玉米一下来的时候,供应商就大量的收,先储存,等着以后再来这个价格涨的时候再来出手,挣取高额的利润。
农民惜售,加工企业买不到玉米,中间商则开始通过提价收购玉米。玉米中间商通过让利已经开始大量收购玉米。中间商成为农户和企业之间不可缺少的纽带。他们互相依赖,又互为博弈。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徐小青告诉记者,在我国,玉米的定价主要是依靠市场的自发调节来定价,在这个过程中,也就产生了农户、加工企业和中间商三方的博弈。徐小青分析,农民生产了粮食,就急着要变现,现在农民的收入的来源多了,所以不一定打下来就卖,还要看一看行情怎么样。中间商也要看看什么时候多买点,是不是再等一等,这些因素都会引起交易价格的一些波动。
据农业研究机构的数据分析,由于2010年下半年国内玉米价格上涨了30%,国家制定了一系列调控措施,维稳粮价,直接致使2011年第一季度玉米市场购销清淡,价格稳定。而到了2011年2月中旬,由于春节期间库存消耗大,用粮企业补库积极,带动价格反季节快速冲高,价格突破每斤一元的大关。而2011年第二季度,国际玉米价格大幅下跌,进口玉米陆续到港,国内玉米价格也向下回稳。进入第三季度,农户余粮见底,进口粮数量有限,因为新粮尚未收获,难以增援市场供应,加上养殖业恢复性增长,猪粮比价创历史新高,带动饲用玉米需求,玉米市场价格迎来新一轮上涨。
在影响价格的因素中,供需关系起着最基础的作用。但专家也告诉记者,粮食价格的变化,不仅受供求因素的影响,国家的粮食战略也会影响价格的变化。在大连新湖期货有限公司研究所,副所长时岩给记者分析了2012年新玉米上市以前,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时岩说,今年玉米价格刚开始(5月份时)这一波上涨,就是受到了国家收储的影响。去年年底国家开始收储玉米,价格开始往上涨。收储动力小时,就出现回落。
时岩认为,粮价波动的原因具有高度复杂性,并不是依靠囤货就可以影响粮食价格的上涨。而中国社科院的农业经济专家李国祥认为,在过去三年,虽然每年玉米的价格都经历了先跌后涨的过程,看似形成了一定的规律性。但是伴随着今秋玉米的丰收,以及整体经济的下行,CPI的涨幅重回“1时代”,玉米价格的涨势有限,很可能达不到农户的预期。所以河南农民和中间商的这种囤粮行为,很有可能带来损失。
社会科学院农业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分析,玉米的囤货行为风险是很大的。对整个价格运行的这种态势来讲,无论是粮食价格还是其他农产品价格,总体实际上已经有回落。如果价格不涨,囤的越多,流通费用肯定发生得很高,然后囤货有可能还有损耗,虫蛀、老鼠吃、病,实际上损失是非常大的。
李国祥指出,我国的玉米价格,随着各玉米主产地脱离了保护价和统一收购,早已融入到市场化的竞争中。但是玉米种植户还是以散户为主,获取市场信息的渠道有限,抵抗风险的能力和资本不足,应提高风险意识,减少投机行为。李国祥任务,经销商、农民应该要及时地、有计划地把收割好的玉米销售出去,这样会使市场供应比较均衡,市场上价格的稳定是有意义的,也是自我利益的一种保护的范式。这样对于整个社会的生产运行,对于消除通胀预期,对于价格上涨预期,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农民、企业和中间商之间的价格博弈看似一场公平的市场行为。但实际上在分析三方地位的时候不难发现,企业参与市场经济的程度最高,他们掌握的信息相对最全面,他们选中在新玉米上市的时候大量收购,正是看中此时农民收储能力弱,价格比较便宜;中间商用资本赌利润,有风险但是也有丰厚的回报;相比较企业和中间商,农民基本上处在信息盲区,他们的惜售行为是一种近乎本能的市场行为,而不是在对市场经过深思熟虑的分析之后得出的理性结论。中国的期货市场已经发展多年,但只有极少数种植大户懂得利用期货来调节生产和销售。我们希望有关部门引导种粮大户多接近市场、主动判断价格走势、逐渐增强抵抗风险的手段和能力,同时以种粮大户的行为指导普通农户的种植行为。让农民多接近市场,这个市场才会进一步完善起来。
文章来源:慧通农牧信息资讯转载于央视《经济半小时》,欢迎垂询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