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搜:

首页

行业焦点

慧通报道

您的位置:首页 > 农产品+深加工 > 玉米+深加工 > 行业聚焦 > 行业焦点 >

新闻:中国农业部部长坚决防止玉米成为第二个大豆 Top

新闻:中国农业部部长坚决防止玉米成为第二个大豆
时间:2012-05-29 12:48 来源:慧通汇编 作者:admin 点击:
玉米是全球种植范围最广、产量最大的谷类作物,居三大粮食(玉米、小麦、大米)之首。我国是玉米生产和消费大国,播种面积、总产量、消费量仅次于美国,均居世界第二位。

慧通综合报道:

玉米是全球种植范围最广、产量最大的谷类作物,居三大粮食(玉米、小麦、大米)之首。我国是玉米生产和消费大国,播种面积、总产量、消费量仅次于美国,均居世界第二位。近年来,我国玉米发展势头良好,总体上保持了产需平衡的格局,但产量年际波动较大。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已进入玉米消费快速增长阶段。从未来发展看,玉米将是我国需求增长最快、也将是增产潜力最大的粮食品种。抓好玉米生产,就抓住了粮食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如何挖掘生产潜力、加快玉米发展、保持玉米能够基本自给,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一件大事。

一、玉米在粮食安全中的战略地位
(一)玉米是全球第一大谷物。目前,除南极洲之外,世界各大洲有70多个国家种植玉米。据联合国(微博)粮农组织统计,2010/2011年度,全球玉米产量8.4亿吨,占全球谷物总产量的35%,贸易量约占世界粮食贸易总量的1/3。玉米是用途最为广泛的粮食作物。玉米营养丰富,堪称“五谷之王”,籽粒含有73%的淀粉、8.5%的蛋白质、4.3%的脂肪,富含维生素,是食品、饲料和工业原料兼用作物。目前,全球有1/3人口以玉米作为主食。玉米是公认的饲料之王,籽粒和茎叶都是优质饲料,畜牧业发达国家70%—75%的玉米消费用于饲料。玉米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是加工品种最多、链条最长和增值最高的谷类作物,深加工产品可达2000多种。

(二)玉米已成为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目前我国东起台湾和沿海各省,西至青藏高原和新疆,南起海南省,北至黑龙江省黑河地区都有玉米种植,是世界上唯一的春夏秋冬“四季玉米”之乡,但以春玉米和夏玉米为主。新中国成立以来,玉米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地位日益凸显,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分别由上世纪50年代的11.3%、10.7%提高到90年代的20.4%、23.4%。进入新世纪,我国玉米生产呈跨越式发展态势,2011年种植面积达到5亿亩,产量达3856亿斤,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33.7%。2004—2011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共增产2810亿斤,其中玉米增产1539亿斤、占55%,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三)玉米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消费需求增长最快的粮食品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畜牧业快速发展,增加了对玉米的需求。国际经验表明,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中期以后,人们的膳食结构会发生明显变化,肉蛋奶消费显著增加。美国1965—2000年间玉米饲料消费量年均增长1.6%,日本为4.1%。我国也进入这个阶段,玉米饲料消费增加加快。2010年全国肉类、禽蛋、牛奶、水产品产量分别比2003年增长23%、18.5%、105%、31.8%。同期,饲料用粮消耗玉米,由1800亿斤增加到2400亿斤,增长33%。畜牧业养殖方式的转变也增加了饲料用粮,随着畜禽规模化养殖快速发展,由过去一家一户以青饲料、米糠麦麸、剩菜剩饭喂猪,转变为使用工厂化饲料,对玉米的需求明显增加。二是深加工快速发展,增加了对玉米的需求。2000年以前,我国玉米深加工年消费不足200亿斤,占玉米消费比重不到10%。近年来玉米深加工业产能迅速扩展,未来在目前1800亿斤的基础上有可能进一步扩大。据专家分析,“十二五”将是我国玉米供求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时期,预计“十二五”末我国玉米消费总需求量将在4400亿斤左右,玉米供求紧平衡的格局有可能被打破,个别年份甚至会出现产不足需的情况。消费增长快,是近两年一方面玉米增产、一方面玉米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

二、我国玉米生产面临“一大突出问题、两大发展潜力、三大制约因素”
(一)目前我国玉米生产最突出的问题是生产稳定性差、年际间产量波动大。长期以来,玉米是我国粮食增产的重要贡献作物,也是造成粮食产量波动的主要品种。小麦、水稻产量增减主要在面积,而玉米产量增减主要在单产。我国粮食生产最大的威胁是旱灾,而玉米最易受旱灾影响,导致单产减少。2000年以来,全国玉米单产7年增长、4年下降,其中2000年减12.6%,2003年减2.3%,2007年减3%,2009年减5.3%。2000年因严重干旱全国粮食减产924亿斤,其中玉米减产442亿斤,占减产量的48%。尤其是东北玉米主产区因旱导致玉米产量波动更大,如2000年减产343亿斤、占全国的77.6%。

(二)我国玉米生产发展有两大潜力。一是提高单产有潜力。美国玉米亩产纪录是1850公斤,我国新疆也创造过1356公斤的亩产水平。2011年是我国玉米单产最高年份,但全国玉米平均单产也只在383公斤/亩。与主产国相比有差距,我国玉米单产排在世界21位,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平均亩产600多公斤相比,差距更大。我国同一生态区的省际间玉米单产水平差异很大,在黄淮海夏玉米区,山东玉米亩产436公斤,比河南高66公斤,比河北高102公斤,比安徽高162公斤;在东北春玉米区,吉林玉米亩产439公斤,比辽宁高72公斤,比黑龙江高84公斤。目前我国玉米种植密度普遍偏低,全国平均每亩3500株左右,而美国种植密度平均达到5000株。据专家分析,如果我国玉米种植密度每亩增加500株,再配套相应的技术措施,亩产可提高50公斤以上。二是扩大面积有潜力。东北地区通过推广抗旱播种技术、改大豆连作为大豆与玉米轮作等措施,可扩大玉米种植面积;黄淮海地区通过套种改平播,可适当增加种植面积;西南地区通过增加间套种,西北地区通过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及合理压夏扩秋,华南地区利用冬闲田等,都可扩大玉米种植面积。据专家测算,到2020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达到5.5亿亩,比目前增加5000万亩是有可能的。

(三)我国玉米生产稳定发展面临三大制约。一是玉米生产主要集中在中低产田,受干旱影响较大。二是玉米生产实用技术普及率不高,机械化水平较低。我国玉米区域生态和生产条件差异很大,能够满足不同区域和生产条件的实用技术不仅严重短缺,而且普及率不高。玉米生产机械化程度比较低,机收水平目前只有33%。由于长期使用小机械浅耕浅松,限制了土壤潜力的发挥。据专家调查,我国玉米田土壤耕层平均16.5厘米,比适宜玉米生长的最浅耕层少5.5厘米,比美国玉米田土壤耕层少18.5厘米。三是玉米种业发展相对落后,突破性优良品种较少。虽然国内玉米品种数量较多,但是原创自交系水平低,育成品种同质化严重,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优良品种相对较少。与国外一些优势品种相比,国内大部分玉米品种不适宜密植和机械化作业,玉米种子发芽率和体现种子活力的发芽势偏低。

三、促进我国玉米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总体思路
在我国粮食安全战略中,必须把玉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立足基本国情和资源条件,统筹发展玉米与水稻、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在保持玉米播种面积稳定并有所增加的基础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科技创新,优化区域和品种布局,着力提高单产水平,不断增强玉米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科学储运效率和加工水平,完善政策调控体系,全面提升玉米产业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促进玉米产业持续稳定发展,保持国内基本自给,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上述目标,需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把立足国内实现基本自给作为玉米产业发展的总体方针。我国是玉米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要立足国内资源条件,保证我国玉米生产稳定发展,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我国玉米需求数量大,加之国际市场变数多,靠进口不能解决我国玉米需求快速增长的问题。目前,国际市场玉米年贸易量1800亿斤左右,仅为我国玉米年消费量55%左右。而且玉米出口国集中在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几个国家,一旦玉米出口国遭遇大的自然灾害或调整贸易政策,我国进口玉米的风险就会很大。因此,我们要把玉米产业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立足国内保持玉米供需基本平衡,坚决防止玉米成为“第二个大豆”。

(二)坚持把转变生产方式作为挖掘玉米增产潜力的根本途径。目前,我国玉米生产方式还比较落后,而美国玉米已经实现大规模专业化生产、机械化作业、精准化管理,家庭农场玉米平均种植规模2600多亩,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集约化经营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玉米生产不可能完全照搬美国模式,但可借鉴其做法,加快转变玉米生产方式,改善物质装备条件,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尽快提升玉米综合生产能力;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引导农民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玉米生产专业合作社和种粮大户,提高玉米生产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和标准化水平。

(三)坚持把优化区域布局作为提高玉米综合生产能力的战略举措。实行区域化种植、专业化生产是世界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美国玉米带上的玉米面积和产量都占全国的80%。近年来,我国通过优化玉米生产布局,玉米生产优势区域正在逐步形成,下一步要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因地制宜,巩固优势区,提升潜力区,明确主攻方向,突出重点措施,促进优势产区实现玉米生产现代化。我国最适宜的玉米种植区主要有北方春玉米区、黄淮海夏玉米区、西南山地玉米区、西北旱地玉米区,要继续推进玉米向优势生产区域集中,着力建设好4大优势主产区。

(四)坚持把加大扶持力度作为促进玉米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新世纪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粮食及玉米生产的政策措施,一些地方还配套出台了玉米病虫害防治、地膜覆盖、良种推广等补贴政策。这些政策措施对于促进玉米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国玉米产业总体竞争力还不强,要加快制定玉米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和产业政策,包括制定并实施玉米主产区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大幅增加投入;针对我国玉米品种、技术推广、农机化等薄弱环节,采取技术补贴、价格支持等多种措施,支持玉米生产。

四、增加玉米生产的主要对策措施
加强玉米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努力增加玉米产量,是确保玉米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要实施多措并举,抓住薄弱环节、突破关键制约、突出重点地区。着力采取六个方面的措施:

(一)大力推进良种研发应用。通过强化种业科技创新,确保种子数量、质量、品种安全。加快培育玉米新品种,通过玉米种质资源引进、挖掘和创新利用,着力培育抗逆、高产、优质、适于密植和机械化作业等具有重大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新品种。继续组织实施生物育种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积极稳妥地推进玉米生物育种技术研发应用,做好战略技术储备。加强制种基地建设,率先在西北、西南、海南等优势地区,建设一批国家级种子生产基地,提高种子综合生产能力。加强企业战略联盟,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鼓励大型企业通过并购、参股等方式进入种业,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研人员与企业合作,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大型骨干企业。

(二)着力解决干旱问题。要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大面积改造中低产田,不断增强抗灾减灾能力。除部分有条件地区适度利用地上和地下水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外,主要走发展节水高效农业的路子。深耕深松技术重点在东北、黄淮海玉米产区推广,适于应用面积3亿亩左右,可三年深耕深松一次,一般当年增产5%—10%;覆膜种植技术有效解决西北、西南、东北西部地区的春旱问题,一般每亩增产250斤左右,适于推广面积约3亿亩;膜下滴灌技术能有效防御东北西部地区的春旱、夏伏旱和秋旱,亩增产500斤左右,在东北地区适宜推广面积6000万亩左右。此外,在地势比较平坦、连片种植、有水源条件的地方,可因地制宜推广喷灌。要加大投入力度,扩大节水高效技术和设施推广面积,最终使玉米生产最大限度地摆脱干旱制约。

(三)积极推进机械化。大力推广玉米机械整地和精量播种,推广农机农艺融合模式化作业。把发展玉米机收作为推进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的重点,组织开展玉米收获关键技术和机具研发,发挥机械收获抢农时、保季节、降损耗的作用,解决玉米收获费工费时成本高的问题。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玉米收割机、秸秆还田机和免耕播种机等优先补贴,增加玉米主产区深松整地补助。

(四)努力减少产后损失。我国玉米以农户储存为主,但由于农户储粮设施简陋,造成大量损失。据专家测算,我国每年玉米产后储藏损失超过5%,总量约200亿斤。近年来,中央实施“农民科学储粮仓专项工程”,补助农民建“自然干燥储粮仓”,可将损耗率降至2%以内。要牢固树立减损就是增产的思想,加大项目实施力度,促进农户安全储粮、科学储粮。同时,在收购、储运环节,要加强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加快陈旧老化仓房的维修改造,将储运和国储环节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五)政策调控要保护好农民的积极性。近几年,国家适时启动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对稳定玉米市场价格、保持农民种粮合理收益从而保证玉米播种面积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这一政策措施要继续实施并逐步完善,要逐步提高临时收储收购价格,统筹考虑生产成本、比价关系和农民种植收益,要研究扩大政策覆盖面,逐步由东北及内蒙古四省区扩大到华北、西北地区。同时,坚持把搞好玉米加工和进出口调控作为促进玉米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要着眼于整个产业链,适度发展玉米深加工,提高玉米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同时引导玉米加工业健康有序发展,鼓励发展用于饲料、食品及医药行业的加工业,严格控制化工和能源用途的加工业。把握好进口时机和节奏,避免冲击国内生产,挫伤农民积极性。

概言之,推动玉米持续增产,出路在科技进步,核心是主攻单产,关键是立足抗旱,办法是品种、技术、工程措施三管齐下,再加以政策扶持。只要这些政策措施真正集成到位,我国玉米产业就一定能够持续稳定发展。

 

文章来源:农业部网站,欢迎垂询交流!

最新资讯

新闻:吉林松原地震灾区提前启动临储玉米收购 开库收购时间为11月8日,确定的收购库点全部敞

热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