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通综合报道:
成品油定价新机制早在去年就被石油行业预测“箭在弦上”,但这一箭酝酿了一年左右仍未能发出。近几年,我国能源供需频繁出现失衡现象,“油荒”、“电荒”年年连续不断,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并发症,而在席卷全国的能源“荒”中,问题根源全部直指能源定价机制。
而随着包括中国经济在内的世界经济已步入了新一轮的紧缩周期,油价近来连续跳水,因一直忌惮高油价而迟迟未能推出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市场化,正面临着不容再度错过的出台时机。
“涨多跌少”的根本原因
2008年,国际油价演绎了有史以来最惊险的大涨大落,国际油价从2008年7月11日的历史高点147.27美元/桶直跌而下,到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2009年2月12日跌至33.55美元/桶的谷底,又从33美元/桶一路飙升到126美元/桶,随后仍居高不下,徘徊在100美元/桶左右。
在这个过程中,原油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的中国,受到国际高油价的影响越来越大,也使得中国国内成品油价格走出了一条一路上涨的曲线,而成品油价格的上涨还缘于国内石油垄断。
1992年到1998年,我国石油市场曾是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国内存在数量庞大的国营和民营炼油厂与加油站。当时我国原油进口量很小,成品油价格一直处于低位。1998年,国家改革石油行业,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一方面清理和整顿地方小炼油厂;另一方面赋予两大集团成品油批发专营权和零售专营权。
根据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我国先后于2004年和2006年放开了成品油的零售和批发市场,但据不完全统计,至今中国近80%的油源掌握在中石油和中石化等央企手中,从而形成了其全国性的绝对垄断地位。
原油领域,“三桶油”垄断进口配额,民营企业进口原油须持有中石油和中石化集团出具的“排产”证明,进口后还要将原油返销给两大集团,由其统一安排销售;成品油领域,民营企业不能进口汽柴油,只能用一定的配额进口燃料油。
石油垄断格局下,成品油价格难以及时、灵敏地反映市场。现行定价机制“涨多跌少”。
在国际高油价和石油垄断格局的大背景下,政府试图改革成品油定价机制,但现行的成品油价格机制却陷入了“涨多跌少”的怪圈。
文章来源:慧通农牧信息资讯转载,欢迎交流垂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