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通综合报道
彭博社美国时间7月11日消息,美国联邦法院纽约地方庭法官布莱恩·科根(Brian M. Cogan)本周二(7月10日)表示,东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维生药业有限公司、华北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河北维尔康制药有限公司、中国制药集团有限公司等5家中国维生素C制造商因涉嫌操纵价格将于11月5日在美开庭。
2012年1月份的时候,科根法官准许案件的原告以集体诉讼形式向中国五大维生素C制造商发起指控。在2011年9月的一项裁决中,法官驳回了被指控的五家维生素C制造商所称维生素C的价格是由中国政府强制指定的说法。该法官认为,"案件被告所指出的中国相关法律规定并没有强迫他们实施这些违法行为。“
诉讼由来
2005年1月26日,两家美国公司于2005年1月26日向纽约东区法院起诉中国6家主要维生素C企业“在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的组织下,形成‘卡特尔’联盟,限产保价,操纵市场价格”。2005年2月7日和2月17日,这两家公司分别向美国旧金山加利福尼亚州高等法院提出反垄断投诉。这是第一例美国企业依据本国反垄断法指控中国企业的事件。起诉方要求法院认定被诉方统一出口价格的行为是对贸易的不合理限制,希望判处被诉方3倍于损害数额的罚金,并承担诉讼费用。如果败诉,企业面临的将会是巨额赔款。
该案原告控告的罪名是“禁止限制竞争协议”,而不是“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固定价格这种行为本身构成违法。普遍存在的一种误解:价格低了就是倾销,价格高了才是垄断。垄断其实分为很多种,价格高低并不是必要条件。该案的两条解决之道:一是企业证明自己从未达成出口价格、数量方面的协议。二是证明自己达成协议是出于必须服从我国行政体系要求所致,这样就将案件转化为一国内政问题,即使依然有争端,也可通过外交协商解决,避免企业蒙受巨额经济损失。目前来看,第二种途径已然失效。
维生素C市场历史回顾
维生素C是目前全世界产销量最大,应用范围最广泛的维生素产品。全球维生素C原料药需求约12万吨,涉及12亿美元。维生素C在我国医药工业中也是超重量级品种,目前年产量约11万吨,出口量8万吨~9万吨左右,出口金额7亿美元。
1992~1993年间,VC的价格曾高达12美元/kg~14美元/kg,利润空间很大,这促成了中国企业过度投资的态势,高峰时期国内维C生产厂家一度高达28家,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进行低水平重复建设。盲目生产直接导致到2000年中国维C产量已占全球总产量的一半以上,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国内需求水平,同时也造成了国际市场上的供过于求。1995年10月,罗氏公司(现维生素业务已经被DSM收购)发动了价格大战,使维生素C市场进入漫漫7年的严冬期,价格从每公斤十几美元一直降到2001年最低的2.8美元,各生产企业都在苦苦支撑。
为了规范如此多的维生素C企业的无序竞争,1995年,中国医保进出口商会通过许可证制度对维生素C实行出口配额并限价的措施。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这项制度被宣布取消。2002年1月1日始维生素C出口全面放开。
2003年初,罗氏维生素和日本武田先后退出维生素C原料生产领域,一度引发了全球维生素C的价格暴涨。使得不少已经停产的企业又恢复生产,中国维生素C生产领域的“四大家族”纷纷扩产。在2003年~2004年一年左右的时间里,每家维生素C原料生产企业的年生产能力都超过了2万吨。2004年3月之后,维生素C原料的价格再次回落。经过3年左右的整合,2007年,维生素C生产完成重组,中国四大家族与DSM共享全球90%左右市场份额,垄断态势基本形成。供应格局卖方较为强势,维生素C出口价格也一路攀升。2007年维生素C国际市场价格恢复到9美元左右,并一直持续到2010年年初。
价格走好刺激部分企业扩产或新企业上马维生素C项目,这些苗头在2007年底就已显现。彼时,业界对维生素C产能扩张是否会引起新一轮价格战表示担忧。
伴随着生产厂家增多,价格在2010年开始回落,出口单价从年初的9美元/kg,回落到2010年最低谷的时候为4.5美元/kg。到2012年5月主流厂家出口报价4.1-4.2美元/公斤左右。国内市场上,截止到2012年6月底主流医药级VC原粉生产商出货报价一般在27公斤左右,像饲料级、食品级VC批量报价偏低至25-26公斤,而包膜C主流厂家售价大多在30元/公斤左右,个别品牌给大客户价格稍低。
2010年3月7日,全国人大代表、石药集团董事长蔡东晨在提交的两会议案中表示,部分原料药产品严重供大于求,建议将维生素C等原料药及中间体项目全部由国家发改委立项审批;并提请国家商务部和海关总署将维生素C等原料药出口政策调整为配额管理。然而,直至今天,关于政策调整的话题一直未有实质性进展,倒是多家上市公司深度亏损,维生素C价格继续走低。
文章来源:慧通农牧信息资讯转载,欢迎垂询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