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通综合报道
据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报道:2012年10月4日,印度对原产于中国的氯化胆碱作出反倾销终裁:对原产于或自中国进口的涉案产品征收60.79%(到岸价)的反倾销税。涉案产品海关编码为2309.9010、2923.1000。
2011年10月,印度对原产于中国的氯化胆碱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
近年来,与维生素有关的贸易摩擦频繁
3月初,据欧洲媒体报道,中国产维生素B2在德国被检测出二噁英,但随后德国检测机构没有发布更详细信息,欧洲市场对此表示困惑。在2011年8月,欧盟发布食品及饲料通报信息,通报来自中国经德国中转的维生素B2预混合料中含有汞(17.8 mg/kg - ppm),分销国家和地区为德国和英国。此前也有中国产维生素D3的产品质量问题在欧洲报道。此等事件频发,说明在面对出口的产品质量检测方面,中国还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需要全行业的共同努力。
另一件同贸易摩擦有关的是维生素C涉嫌价格操纵案。此案历史要追溯到2005年1月,两家美国公司于2005年1月26日向纽约东区法院起诉中国6家主要维生素C企业“在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的组织下,形成‘卡特尔’联盟,限产保价,操纵市场价格”。2005年2月7日和2月17日,这两家公司分别向美国旧金山加利福尼亚州高等法院提出反垄断投诉。这是第一例美国企业依据本国反垄断法指控中国企业的事件。
美国时间2012年7月11日彭博社消息,美国联邦法院纽约地方庭法官布莱恩•科根(Brian M. Cogan)表示,东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维生药业有限公司、华北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河北维尔康制药有限公司、中国制药集团有限公司等5家中国维生素C制造商因涉嫌操纵价格将于2012年11月5日在美开庭。
不仅维生素频频遭遇贸易摩擦,这同样是大宗原料药行业存在的普遍困惑。如2011年9月份以来,印度、巴西等国正对我国的原料药出口展开一轮核查风暴。2011年以来,来自规范市场欧美和印度客户对企业的原料药中间体4AA、克林霉素等原料药的生产要求越来越严格。
对此业内资深人士耿鸿武曾撰文指出,大宗原料要生产固有的“两高一剩”特性,即“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的现状,一直制约着国内原料药的可持续发展。原料药和中间体出口量非常大,盈利水平却很低,贸易摩擦接二连三。一边是原料药“中国造”的声音愈来愈响,另一边,国内原料药生产污染环境的声音亦未减弱;一边是化工原料价格和生产成本的不断上涨,企业人力等财务和管理成本持续增加,另一边,原料药价格反其道而跌跌不休,甚至低于成本价;一边是产能过剩、价格大战愈演愈烈,另一边,国外药企在用“反倾销、反补贴”的贸易保护主义之名制造壁垒的同时,还享受着中国低价优惠的原料药采购。
长期以来,中国氯化胆碱产能过剩,中国氯化胆碱产量完全可以满足本地市场供应,并有大量出口。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具备氯化胆碱生产能力的厂家有50家。生产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北、江苏。2011年,国内产量约33.5万吨,其中15万吨出口,国内供应18.5万吨,实际消耗约17万吨。2012年上半年出口势头较好,预计出口15.5万吨,国内产量33.3万吨,同2011年基本持平,国内供应17.8万吨,实际消耗17.5万吨。
氯化胆碱出口情况同其他维生素品种有所差异,主要体现在出口国家以亚洲国家、南美国家为主,另外出口格局分散,前10名国家出口份额约55%左右。2012年出口至印度的氯化胆碱数量约1000吨,涉及金额95万美元,占中国氯化胆碱出口总量的1.6%。
文章来源:慧通农牧资讯转载,欢迎垂询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