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通综合报道:
一 行业全面亏损,上市公司未能幸免
据博亚和讯监测: 2012年,我国肉鸡行业告别2011年的全线飘红行情,从祖代鸡-父母代-商品代-鸡肉制品销售全产业链利润大幅下滑,父母代鸡苗价格均价为16.85元/套,同比下跌30.57%。尤其第三季度时三大肉鸡上市公司均呈现亏损状态,商品代鸡苗价格在1.2元/羽附近徘徊。纵观2012年商品肉鸡养殖亏损期长达6个月,第二季度亏损最深,5月底亏损达2.84元/羽,11月份肉鸡养殖才见夕阳,但全年均盈利仅0.27元/羽,创三年来最低值。在这一轮行业全面亏损的冲击波中,像上市公司这样经营管理规范、技术实力强、资金雄厚的行业巨头也未能幸免。
1民和股份:全年亏损几成定局
民和股份报告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公司亏损4 961.53万元,实现营业总收入8.99亿元,同比下降9.86%。第三季度公司亏损6 339.69万元,营业总收入为2.75亿元,同比下降32.89%。公司表示,报告期业绩亏损,主要系报告期内公司的主营产品销售价格同比下降且成本同比增长所敛。随着玉米、豆粕等原材料价格回落,商品代鸡苗价格缓慢回升,公司预计2012年全年亏损1 500万元至2000万元。
2圣农发展:毛利率降幅明显
圣农发展前三季度报告显示:报告期内,营业收入毛利率为7.77%,比上年同期下降13.30%,下降的原因是鸡肉价格的下降和主要原料玉米、豆粕价格的持续上升。与上年同期相比,鸡肉销售价格下降了13.44%,同时鸡肉单位成本上升了0.81%。特别是第三季度,鸡肉销售价格同比下降了19.31%,鸡肉单位生产成本上升了8.85%。报告期内,由于国际国内整体消费低迷,导致鸡肉价格大幅下降,行业整体盈利水平剧降,公司盈利水平也受到严重影响,公司正积极寻求各种长期和短期降低成本和风险的策略和措施,以减小行情低迷的影响,同时大力加大产能建设,为公司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益生股份:净利润大幅下滑
益生股份的季度报告显示,前三季度公司实现销售收入4.65亿元,同比下滑22.3%,实现净利润4 209万元,同比下滑79.1%。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2亿元,同比与环比分别下滑28.2%和52.1%;三季度公司净亏损3 779万元,同比大幅下滑127.4%。同时,公司预计全年盈利下滑80%~100%。
三季度父母代鸡苗业务依旧低迷:公司三季度营业收入同比与环比出现大幅下滑,同时毛利率水平环比大幅下滑至-13.2%,主要源于:(1)今年二季度以来受行业供求基本面以及猪肉价格疲软的影响,国内商品鸡苗价格长期处于1.5~2.5元/只的较低水平,商品代鸡苗价格的疲软表现也令公司三季度父母代鸡苗价格承受较大压力;(2)三李度以来国内豆粕和玉米价格的高位运行不断挤压养殖利润。
二 上市公司频频上演投资大手笔
1国内企业强强联合
8月8日,山东益生种畜禽股份有限公司与山东民和牧业股份有限公司、深圳锦绣大地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北大荒肉业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宝泉岭农垦兴合牧业服务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宝泉岭农垦兴宝农牧服务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北大荒宝泉岭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资本为1亿元,其中民和股份、锦绣大地、益生股份各出资2 250万元,各占合资公司注册资本的22.50%;北大荒肉业出资2000万元,占20%;农垦兴合出资1000万元,占10%;农垦兴宝出资250万元,占2.5%;全部股东均以货币方式出资。公司设立后,将实施年产2.4亿只白羽商品肉鸡及配套项目,包括2.4亿只白羽商品肉鸡的孵化、饲养、加工及销售项目等。
10月底,益生公司决定成立益生股份宝泉岭分公司建设白羽祖代肉种鸡项目,祖代种鸡年引种量为10万套,年产商品代鸡雏500万套。
2与跨国公司合作
福建圣农发展11月8日晚间发布公告称,公司当日已与欧喜投资(中国)有限公司签订《合资经营合同》,双方拟在福建省政和县共同投资设立“欧圣实业(福建)有限公司”(暂定名),建设完整且独立的年产6000万只肉鸡工程及配套项目。圣农发展称,双方合作成立的合资公司,投资总额为14.5亿元人民币,注册资本为7亿元,其中圣农发展认缴原始出资额为3.57亿元,占注册资本的51%;欧喜中国认缴的原始出资额为3.43亿元(或等值美金),占注册资本的49%,双方均以货币方式认缴出资。公告称,合资公司将合法经营,争取成为麦当劳公司在中国指定的鸡肉原料供应商。
3企业自身不断壮大
除了与跨国公司合作外,圣农发展还提出,在未来5年内将公司生产规模由现在的年产2.5亿只肉鸡扩大至年产7.5亿只的战略规划。未来5年,公司将紧紧围绕福建北部地区,进一步做大、做强白羽肉鸡一条龙产业链,达到年生产饲料375万吨、年养殖祖代鸡16万套、年养殖父母代种鸡750万套、年饲养商品代肉鸡7.5亿只、年屠宰加工肉鸡7.5亿只的目标。为了降低原料采购成本,公司计划在福建省东部的福安市投资新建码头,采用水运方式采购原料。
三 上市公司逆风飞扬为哪般?
1募集资金的正常使用
一般来说,上市公司上马投资项目,首先是募集资金的正常使用,因为证监会对此有严格规定:上市公司对募集资金的使用必须符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募集资金应按照招股说明书或募集说明书所列用途使用,未经股东大会批准不得改变。此外,证监会还结合年度报告披露加强对上市公司募集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管。正因如此,上市公司用募集的资金进行产能扩张无可厚非,而三家上市肉鸡企业募集的资金流向也符合正常的投资渠道。但是,如果上市公司用自有资金组建合资公司或成立分公司,除了从战略意义上考虑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为了分散经营风险。
2扩充产能,做大做强
在肉鸡全产业链亏损的情况下,作为全国最大的祖代白羽肉种鸡企业,山东益生股份一方面看好长期的肉鸡市场,另一方面看好因激烈的竞争小企业退出而带来的市场份额,延伸产业链条,扩充产能,这也许正是上市公司的目标所在。因为从数量上,国内的鸡肉市场仅次于猪肉市场,但中国的肉鸡行业发展速度较猪肉行业慢,猪肉加工行业在国内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竞争格局,如雨润、双汇、金锣等第一集团军都是全国性布网,而肉鸡行业目前没有形成全国性的大型企业,多为地域性企业,这是整个行业存在的机会,也为大型企业集团抢占市场份额留下了大量空间。
3资源整合,行业集聚
其实,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肉鸡产业目前欠缺的不是资金,也不是技术,而是整个产业的整合度。产业整合度提高的优点不言而喻,除了能够集中优势资源、避免同质竞争、提高企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之外,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规范生产与市场,对于食品安全也具有重要意义。以美国与巴西为例,泰森公司在美国鸡肉市场所占份额超过25%,而在巴西国内,则是lBs、BRF以及Marfrig公司三足鼎立,其中Marfrig公司在三年内并购了39家公司,一举成为巴西第三大肉鸡生产企业。
我国肉鸡产业缺少真正的“龙头”企业,虽然目前有三家上市公司,但是,与庞大的中国肉鸡市场相比,它们所占的市场份额还很有限,没有能力进行资源整合、行业重组与构建。如今上市公司不断扩大养殖规模和生产能力,也许正是为了以后的行业整合打基础。
除了以上原因以外,上市公司选择在市场低迷时期不断扩张,还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和更宏伟的目标,我们不得而知。
四 上市公司未来面临的挑战
1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精耕细作带来的压力
正是由于中国市场庞大,近年来吸引了许多外商的目光。日前外商投资在我国建设的白羽肉鸡企业主要有正大集团、泰森食品、日本火腿集团等。正大集团在中国的养殖量和屠宰量达到3亿只左右,泰森食品也在中国建设三家企业,分别为泰森大龙食品、泰森新昌食品和江苏泰森食品。近两年来,美国嘉吉、福喜也开始在中国建设养殖和屠宰基地,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肉鸡养殖量和屠宰量均将达到1亿只。
与庞大的中国肉鸡市场相比,虽然目前这些跨国公司所占的市场份额还很有限,不足以对国内上市肉鸡企业构成威胁,但是,他们所带来的先进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和经营理念、市场流通渠道,值得国内企业学习和关注,他们对整个肉鸡产业链的渗透和影响,以及未来对中国肉鸡市场的逐步掌控,对国内肉鸡企业造成的冲击是不可小视的。随着这些公司在中国市场的逐步精耕细作,其对行业的影响力将日渐显现。他们下一步将采取怎样的行动,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未知数,对此应予以高度重视。
2中国肉鸡企业经营和销售销渠道不成熟
(1)规模不等同效益
其实,与国际知名肉鸡公司相比,我国肉鸡企业目前缺少的并不是资金,以三家上市公司为例,它们通过融资和增发股票等方式,掌握了很多社会资源,投资扩大产能并不是问题。从它们现有的规模和计划投资的规模来看,有的已经远远超过正大集团、泰森集团、福喜集团等跨国公司在国内的投资规模。但是,肉鸡行业并非投入资金就能盈利,必须在行业积累相当深厚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市场资源、社会资源、渠道网络配置等,才能获得预期效益。近两年,国内上市肉鸡企业规模扩张明显,但是赢利水平并没有达到预期,其中就有这个原因。
从目前三家上市公司情况来看,在多年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资源,但是仍需不断积累,才能实现规模效益。另外,肉鸡行业存在同质化竞争现象,如果不能解决经营层面的问题,单纯做大规模并不一定能提高市场竞争力。
(2)消费市场需要培育
从目前国内消费情况来看,并不存在鸡肉短缺的问题,因为猪肉仍然是中国第一大肉类消费品,而且猪肉与鸡肉的相关性很大,价格联动性明显。在猪肉市场份额不变的情况下,片面扩大肉鸡生产规模,市场能否消化那么多产能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当前上市公司缺少的是鸡肉产品的市场推广策略、销售渠道的构建、销售网络的完善等对于市场终端的掌控能力,如果能通过扩大消费量来拉动企业生产,将会使其生产行为的目的性、目标性更加明确,让企业的产能扩充成为良性发展的动力源泉,不断实现新的跨越,这才是理性和有希望的企业。
文章来源:慧通农牧信息资讯转载,欢迎交流垂询!电话:028-65162618,信息咨询:028-65162618-808,销售:028-65162618-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