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通综合报道:
经济增速6.5%目标的三重含义
经济增长目标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的重要内容,而最终“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的年均增速目标将定在6.5%。经济增长目标属于预期性目标,名义上不具有约束性,但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依然很重,需正确理解。
受世界经济、贸易低迷和国内深层矛盾凸显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中国,这个世界经济新引擎的速度却不可避免地慢下来了,就像一列曾高速奔跑了多年的火车,到了一个时间节点,车上的零件以及奔跑的轨道皆不得不修调。
而难以回避,我国已经进入经济增长由高速转向中高速、产业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水平的新常态。而“十三五”中国经济的年均增速目标设定在6.5%,笔者认为至少包含三重含义。
首先:十三五”规划的核心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政府对增长有底线要求。6.5%是底线中的底线。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二是“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2015年,我国经济总量预计超过11万亿美元,即使今后每年保持6.5%的增长,带来的增量也将达7000多亿美元,数量上看,超过十年前两位数增速的时期。据此测算,经济增长如果保持在6.5%即可实现GDP和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也就是说,6.5%是底线中的底线。
其次,中国当前经济潜在增长率相当于甚至高于6.5%,6.5%通过努力可以实现。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发展动能转换的关键期,尽管短期部分指标有所波动,但这不会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且增长新动力正在加快形成。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1.4%,比上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10.8个百分点。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化的趋势还在延续;产业升级空间广阔,近年来互联网、云计算、新材料、机器人、节能环保等新兴行业发展速度较快,并且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趋势愈加明显。也就是说,6.5%是不仅可以实现更可能超过。
最后,6.5%目标的设定是经济转型期的手段,都是为了保证引擎不熄火,经济不失速。最终的目标是为了实现驱动力的置换,实现由更有效率、更加环保,由消费、创新所驱动的经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证券时报)
文章来源:慧通农牧信息资讯转载,欢迎交流垂询!业务QQ:2558423210,信息咨询:18030645652,18030401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