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通综合报道:
耕地对于中国这样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2012年12月26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分组审议了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此前一天所做的《国务院关于土地管理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情况的报告》(下称《报告》)。
在《报告》中,徐绍史表示,近年来由于着力构建管控性保护、建设性保护、激励性保护相结合的耕地保护新格局,耕地大量减少的势头“得到了遏制”,2011年底全国耕地保有量为18.2476亿亩,基本农田面积稳定在15.6亿亩以上。
18亿亩红线守住,耕地占补平衡政策被认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据徐绍史在报告中披露的数据显示,从2008年-2011年,全国建设占用耕地1560万亩,同期补充耕地1630.5万亩。
不过,国土资源部的此番表态,很多参与分组审议的委员并不“买账”。
“占补平衡时把宅基地拿出来作农田,是低于被占用土地的质量的,一亩良田与一亩劣地产量差几倍。”严以新委员说。
据农业部统计,全国高、中、低产田面积分别为5.4亿亩、7.1亿亩、5.7亿亩,分别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9.5%、39.0%、31.5%。全国中低产田面积合计12.8亿亩,占全国耕地面积的70.5%。
“优质农田与劣质农田的粮食产量差距约2-3倍。”参与分组审议的马启智委员表示。据他介绍,农业部统计显示,近10年全国耕地“占优补劣”导致粮食生产能力减少120亿公斤以上。
而新近颁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提出了“两横三纵”的城市化空间战略格局,到2020年占用约4500万亩耕地,大多数是东南地区的良田沃土,其产量相当于劣质耕地1亿亩以上,如果“占优补劣”问题不能根除,按照前10年状况推算,估计减少粮食生产能力160亿公斤以上。
与此同时,有委员表示,目前地方上报的占补平衡数据水分很大。在耕地保护和占用问题上,地方和中央一直进行着“博弈”,且往往胜利者是地方政府。
因此,马启智委员认为,“18亿亩耕地红线很难守住,突破只是时间问题,而即使在保住18亿亩耕地红线条件下,我国粮食产量已经不能满足国内需求。”
为此,有多位参与分组审议的委员表示,国家决策层不仅要重视耕地数量上的占补平衡,还应该更重视耕地的质量,保护高产的良田。
侯建国委员建议,主管部门在执行过程中,不仅要有数量的占和补的规定,同时应有土地质量标准的规定。“特别是对一些好的良田,也应该更严格的划定保护区,来保护好高质量耕地资源。”
王云坤委员则进一步建议,全国人大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对占补平衡“补”的这块地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给出正确的结论,供中央作决策参考。
文章来源:慧通农牧信息资讯转载,欢迎交流垂询!电话:028-65162618,信息咨询:028-65162618-808,销售:028-65162618-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