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通综合报道:
加快稻谷库存,尤其是临储稻谷库存的消化已迫在眉睫。因而,对导致临储稻谷急剧增加的粮食政策的调整成了当务之急。粮食收购政策,尤其是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已到了非调整不可的地步。从目前形势来看,早调整比晚调整更有利。
稻谷库存庞大已成“堰塞湖”
根据初步估算,目前累计临储稻谷库存结余9500万吨左右。庞大的临储稻谷库存,不仅占用了大量的仓库资源,还占用了巨额的财政资金。初步测算,当前近亿吨的临储稻谷需要近3000亿元的收购资金,每年的利息和保管费用就高达300亿~400亿元,还不包括损耗和仓库建设资金支出等。
由于出库困难,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临储稻谷的品质不断下降。目前2012年以前收购的临储稻谷已基本超期,部分2013年收购的临储稻谷因保管条件不好,品质也大幅下降,使用价值大幅下降,导致本身价值也大幅缩水,只能转为超期储存稻谷销售。
今年销售的超期储存粳稻平均拍卖成交价还不到1400元/吨,不足2012年托市收购价的一半。截至9月30日,今年累计成交的约385万吨超期储存粳稻,仅购销价差部分的损失就达到50个亿左右。如果明年将2013年收购的临储稻谷全部转为超期储存稻谷销售,则一年收购的临储稻谷购销价差损失将高达400多亿元,财政负担极其沉重。
临储稻谷库存急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稻谷产量连年增长,大米进口快速增加,国内大米需求增长不足。而稻谷产量高、进口高、库存高的根源主要是国内稻谷成本高、价格高,其背后的推手是政策,主要是最低收购价政策连年上调。如果政策不做调整,则未来“三量齐增”现象难以短期消除。
若再过3~5年,我国临储稻谷突破2亿吨也不是没有可能。而庞大的稻谷库存不仅不能有效保障国内粮食安全,反而成为一个高悬于稻米市场头顶的巨大“堰塞湖”,给国内稻米市场带来巨大的压力。同时,巨大的临储稻谷库存,使得政策腾挪空间缩小,市场对政策依赖加重,市场活力降低,并给稻谷产能的保持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整个稻米产业的发展日益陷入困境。
“三招”加快临储稻谷去库存
事实证明,加快稻谷库存,尤其是临储稻谷库存的消化已迫在眉睫。因而,对导致临储稻谷急剧增加的粮食政策的调整成了当务之急。
粮食收购政策,尤其是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已到了非调整不可的地步。从目前形势来看,早调整比晚调整更有利。只有下定决心调整政策,适当减少稻谷产量,遏制大米进口增加,力争稻谷托市收购量不增或少增,加快临储稻谷销售,才能有效缓解进而消除稻谷产量高、进口高、库存高的“三高”现象。
一、适当调整最低收购价政策
为解决我国粮食产量高、进口高、库存高的“三高”现象,按照新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我国已经着手调整粮食临储收购政策。2014年在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自治区启动了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启动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今年在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自治区建立了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对玉米实行市场定价、价补分离。即玉米价格由市场形成,同时,中央财政将对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给予一定补贴,并鼓励地方将补贴资金向优势产区集中,保障优势产区玉米种植收益基本稳定。
目前,目标价格试点取得了一定成效,农户利益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大豆、棉花价格合理回归市场,购销活动趋于活跃,库存销售明显加快,加工产业竞争力增强。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今年刚刚试行,新玉米正大量上市,玉米收购有效回归,实施效果还有待实践验证。
从目前来看,目标价格制度能有效保护农民种粮利益,但操作程序相对复杂。生产者补贴制度操作相对简单,但当价格大幅下跌超过补贴水平时,若没有相应的保障机制,农户利益不能完全得到保障。
稻谷最低收购价调整势在必行。具体采用目标价格制度还是生产者补贴制度,或者将生产者补贴与最低收购价政策有机结合,在对稻谷实行生产者补贴制度的同时,对稻谷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具体托市价格在当前价格水平下,根据生产补贴情况和市场价格适当下调。
鉴于玉米生产补贴制度效果还未得到验证,按照口粮绝对安全的方针,稳妥起见,预计稻谷最低收购价制度大的调整最快将于2018年落地。2017年若要调整,最多也是微调。最低收购价政策调整后,稻米价格形成的市场化程度将会提高,内外价差将缩小,国内稻谷的竞争力将会增强,进口大米和走私进口大米也将会下降,稻谷的供应压力将会减轻,临储稻谷的收购量也将会减少甚至消失。
二、实行休耕或轮作,适当减少稻谷产量
今年湖南长株潭试行了休耕试点,最终落实休耕面积10.18万亩,顺利完成了国家确定的10万亩休耕任务,迈出了休耕试点的第一步。鉴于当前稻谷产量连续增长,产大于需明显,可以考虑加大休耕与轮作规模。适当减少稻谷产量,加快供给侧改革,以利临储稻谷的去库存同时,继续加快水稻生产的规模化与机械化,降低水稻生产成本,提高稻谷品质,增强稻谷竞争力,提高种植效益,增强国内稻米产业的抗风险能力。积极推广基地+订单生产模式,稳固加工企业与农户的联系,解决稻谷生产的购销矛盾,努力避免农户卖粮难现象。
三、继续深化临储稻谷销售政策改革
在推进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改革、保持稻谷产能的前提下适当减少产量、遏制临储稻谷增量的同时,要加快现有库存的消化。目前,我国临储稻谷的销售仍延续顺价销售原则,只是对超期储存的粳稻实行了大幅降价销售。超期储存粳稻的销售对加快去库存化效果较为明显,但它的推出是被动的,是在稻谷食用品质大幅下降之后的无奈之举,因此,购销价差的损失十分惊人,总体去库存的效果仍较缓慢。
在临储稻谷库存庞大且面临继续增加的情况下,应积极探索新办法,加快对现行临储稻谷销售办法进行改革。在保留超期储存销售办法的同时,实行市场化销售办法,即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来确定销售价格,这种办法有利于加快临储稻谷去库存,但大量的临储稻谷进入市场,可能会对稻谷市场构成较大冲击,适合在最低收购价政策大幅调整后进行。
若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仍较稳定,则可以试行阶梯递减拍卖法,即收购期一年内的临储稻谷实行托市价拍卖,以保持稻米市场相对稳定。
保管时间每延长一年,拍卖底价调低200~300元/吨,以更好地与超期储存稻谷衔接,体现新稻、陈稻的不同价值,加快去库存。(粮油市场报)
文章来源:慧通农牧信息资讯转载,欢迎交流垂询!业务QQ:2558423210,信息咨询:18030645652,18030401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