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通综合报道:
在12月20日举办的第一届国际海水稻学术论坛上,由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牵头的28家国内外单位签订海水杂交稻战略合作协议,共建中国海水杂交稻产业联盟。
“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说,海水稻研发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需求,海水稻研发所需要的种质资源也是分布在全世界的,近几十年来,世界很多国家的专家学者开展过耐盐碱水稻的研究,要在短时间内取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必须进行全球科研协作。
中国海水杂交稻产业联盟致力于开展耐盐碱水稻种质资源的鉴定、共享和育种联合攻关;开展耐盐、耐碱或者耐盐碱杂交水稻组合的选育和推广;开展耐盐碱杂交水稻配套技术体系的研发和应用;共同推进海水杂交稻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发展。联盟技术支撑单位为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供海水杂交稻的技术路线和研发方向的指导;青岛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28家成员单位参与科研协作研发,并享受科研成果分配。
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董事长张国栋介绍,耐盐碱水稻可以种植到盐碱地,把原来不能种植农作物的盐碱地变成良田。
世界各地的江河入海口都是半咸水,存在一些自然进化而成的野生水稻品种,国内外均发现了耐盐碱程度为0.3%—1.2%的野生水稻资源。“这些珍贵的稻种资源,有相当一部分已被国际水稻所作为种质基因库资源收集保存,目前已有几百种耐盐碱的水稻材料。”国际水稻所中国代表叶国友介绍,育种科学家要把这些野生稻的耐盐碱基因鉴定出来,通过现代育种技术进行新品种培育。
第三代杂交稻技术研发
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位于李沧区院士港,由袁隆平担任主任和首席科学家,这是国内首个国家级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论坛上,袁隆平提出,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将利用第三代杂交稻技术进行研发,对国际水稻所提供的几百种耐盐碱水稻种质资源进行杂交,选育出具有耐盐碱、抗病性优、高产等多种特性的新型耐盐碱水稻。
“从实际产业化应用的角度来看,选育出高产、抗病和优质能够用于产业化推广的海水杂交稻可行性更高一些,但难度也更大。”袁隆平说,海水稻分为常规稻和杂交稻两个类型,培育都有可能,但是对目前的耐盐碱野生稻种资源进行改良,获得可供产业化推广的品种的周期太长,而杂交水稻根系发达产量更高,具备远源杂交优势,利用世界各地的耐盐碱水稻种质资源进行杂交更容易取得突破。
基于第三代杂交稻技术基础上的海水杂交稻研发具备强大的技术优势,不仅可以加快海水稻的研发进度和产量潜力、提高海水杂交稻配组成功率的问题,还能克服第二代“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技术复杂、难以普遍推广的难点,推动海水稻南北方广泛适应,并在全球配组推广问题。
袁隆平制定的中长期目标是在1亿亩沿海滩涂或者盐碱地上推广海水稻。中心计划在3年时间内,达到亩产300公斤的产量,3至5年内达到我国水稻平均的亩产量,即450公斤亩产量;耐盐碱度3年内达到耐0.8%—1%盐碱浓度的水平,长期将达到耐更高盐碱浓度海水的水平。
袁隆平预计,全国有十几亿亩的盐碱地没种庄稼,还有几千万亩的滩涂,如果利用起来全国推广一亿亩海水稻,以每亩亩产300公斤水稻产量计算,将增收300亿公斤,相当于一个湖南省全年的水稻产量,多养活上亿人。
“好吃得不得了”
“好吃得不得了。”对于海水稻口感和品质,袁隆平说,海水稻不是咸的,水稻是陆生植物,不是盐生植物,经过选育后,海水稻的口感和产量都可以保证的。由于种在盐碱度比较高的水中,矿物质含量比较高,生产的大米营养价值可能会更高,而且生长在盐碱地环境中,不会受到传统的病虫害的侵害,不用农药,化肥用量也少,因此海水稻是非常营养和健康的。
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在胶州湾北部白泥地公园处设立30亩海水稻科研育种基地,项目启动资金1亿元,远期项目投资规划将超过20亿元。该片盐碱地经过海水改造后可直接进行海水稻科学实验。海水稻将在明年4月份种植,整个生长期都生长在盐碱地,用半海水浇灌。
据悉,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除了利用杂交优势解决产量问题以外,还设立了海水稻稻米口味实验室,解决口感问题。明年秋季市民有望试吃到“青岛产”海水稻,3年内海水稻将正式端上餐桌。
(大众日报 张晓帆 宋弢)
文章来源:慧通农牧信息资讯转载,欢迎交流垂询!业务QQ:2558423210,信息咨询:18030645652,18030401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