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通综合报道:
从2004年开始,我国稻谷生产开始打翻身仗,连续11年增产丰收。总产量从2004年的17909万吨,增加到2015年的20825万吨,增长16.3%,总产量位居世界各国之首,创造了世界奇迹。
在我国稻谷生产持续发展的同时,我国稻米加工产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初步改变了稻谷剥壳、米糠喂猪的原始性加工格局,开始向深加工方向迈进。但是,从总体上来讲,我国稻米产业无论是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还是与发达国家的快速发展水平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
品种结构不优。过去我国稻谷生产着重追求产量,品种结构存在严重问题。主要表现在优质稻谷面积少,产量少。在全国稻谷“高库存”中,绝大部分是不受市场欢迎的早稻及普通杂交稻。像“五常大米”、“黄花粘大米”等国家一级稻米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吉林省“五常大米”年产量仅有80万吨,而市场上销售假冒产品的数量超过千万吨。2016年国家虽然在湖北启动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但“黄花粘”稻谷的市场价格超过最低收购价,畅销省内外。之所以如此,就是消费者对优质大米格外青睐。
历史上,我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和消费国。除了个别年份因恶劣天气导致农作物歉收外,2011年以前我国始终是大米净出口国。1990-2011年间,我国累计净出口大米2135万吨。1998年我国大米出口达到374.4万吨的历史最大量,占当年世界大米总出口量的19%。随后我国大米出口逐年下降,到2012年,我国大米出口量已经下跌至27.9万吨,只占世界大米贸易量的0.7%。2009-2012年间,我国大米进口量小幅回升,2011年,因国际米价震荡下行,我国大米进口量提高到57.8万吨,首次超过了出口量,由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据官方统计,从2011年开始,我国大米进口量迅猛增长。从2011年的56.9万吨,增加到2016年的353.4万吨,增长521%。
加工方式单一。建国几十年来,我国粮食加工企业先是国有垄断,后是改革开放,绝大多数国有粮食加工企业退出国有系列,民营粮食加工企业雨后春笋般兴起。多种所有制并存的体制,给粮食加工企业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活力。但是,纵观我国稻米加工企业,仍然存在加工方式单一的问题。多数稻米加工企业基本停留在初加工阶段,将稻谷加工成大米,副产品直接进入市场。虽然有些稻米加工企业开发大米膨化食品、米汁,稻谷加工的副产品,如米糠生产稻米油,稻壳发电、生产活性炭等产品,但是总量上并不乐观。不少大米加工企业还津津乐道大米的过度加工,一道一道的抛光精选,不仅使大米的营养价值流失,而且也造成宝贵的资源浪费。
企业规模过小。稻米加工行业属于微利行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具有相当的规模。而我国稻米加工产业规模庞大,产能严重过剩,分布过于分散。稻米主产区一个县市,少则几百家,多则上千家稻米加工企业。投资上重复,原料上抢购,产品销售上压价,导致利润率江河日下。据《2015年中国稻谷(大米)产业报告》,2014年全国大米行业实现利润不足5亿元,平均每家企业利润不足5万元。规模过小的稻米加工企业,开工严重不足,大多数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面向世界,我国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粮食加工企业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今年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困难与机遇同在,挑战与发展并存的时代,稻米加工企业要拼搏进取,迎难而上,制定科学的发展策略,抢占制高点,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订单生产引导稻米品种结构优化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稳定的政治和经济体制,决定了人民生活水平必将不断提高。已经摆脱了“饥饿”阴影的我们人民,在主食的消费上,具有了更强的选择性。在稻米消费上,追求数量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需求优质、绿色、有机、无公害的产品。
国家已经明确,在“十三五”时期,我国继续实行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现行的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对稻米加工企业不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最低收购价稻谷的价格除了区分早稻、中晚籼稻、粳稻之外,同一品种的稻谷不分优质、劣质。如果不加强引导,农民大多数就选择易种植、产量高、品质差的稻谷,从源头上失去市场的竞争力。
现在虽然信息技术高达发达,不少农民也用上了互联网,但是,对于不断变换的稻米市场信息,农民掌握的速度和程度还是远远不够的。
相对于广大农民,稻米加工企业连接生产与消费,广泛掌握着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因此,稻米加工企业要未雨绸缪,利用自身的优势,从源头上引导农民调整稻谷种植结构。
根据市场需求,在稻谷播种之前,主动与农民签订种植、收购合同。明确种植品种,收购价格,让农民吃“定心丸”;联合农业、农机等部门和社会组织,指导稻谷种植、田间管理;收获之后,要按照订单合同收购,维护农民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农民获利,企业受益。
订单生产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解决人们对稻米质量之忧。通过订单种植,能够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质量追索、控制系统,让消费者吃到安全、放心的大米。
适度流转耕地综合种养发展稻米生产
随着农村承包经营制度改革的深化,更多的农民愿意进行耕地流转。这对于稻米加工企业来说,无疑是难得的延伸产业链的好机遇。
由于分散的一家一户生产,我国户均7.5亩耕地,种植的粮食品种,尤其是稻谷品种非常繁杂。一家几亩地,有的种植两三个稻谷品种,有的多则一亩地种植一个稻谷品种,几亩地就种植几个品种。在收获季节,又将不同品种的稻谷混合在一起。互混的稻谷,品种不同,品质差异大,质量好的稻谷被质量差的稻谷降低品质。品种的混杂,导致无法加工出好质量的稻谷。
解决稻谷种植的规模和纯度问题,一个十分重要的方法,就是大米加工企业直接流转农民的耕地种植稻谷。既可以得到规模化的耕地,又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种植所需要的稻谷。只要充分利用各种农业种植、服务合作社,就能够得心应手地发展优质稻谷生产。
在现有科学技术条件下,优质稻谷的产量还达不到理想的要求。但是,只要开动脑筋,就可以做到既得到优质稻谷,又提高经济效益。近年来,湖北省潜江市开创的“稻虾”、“稻蟹”、“稻鱼”综合种养,以及浙江省等地的“稻鳖”、“稻鳅”、“稻蛙”等综合种养模式。不但减少甚至不施化肥、农药,而且虾、蟹、鱼、鳖、鳅、蛙吃害虫,粪便成为天然有机肥料。种植的经济效益,每亩是普通稻谷的几倍,最高每亩可达万元以上。
在温热条件许可的我国中南部地区,可以发展“再生稻”。一季插秧,两季收获。
从2009年开始,经过近8年的发展,湖北再生稻推广面积由最初10多万亩扩大到2016年的220万亩左右。再生稻“三高二好四省”:通过近年在蕲春、洪湖、江陵、沙洋、监利、浠水等县市的大面积示范,再生稻显示出投入产出率高、劳动效率高、经济效益高,稻米品质好、市场前景好,省工、省种、省肥、省秧田等特点,有着良好的经济效益、商品价值和生态效益。测产结果显示,该项技术近年大面积示范区两季粮食亩产超过1000公斤,示范区每亩比双季稻生产可增收800元以上。目前部分产区依托再生稻建设优质米品牌,产量可与双季稻相当,价格比普通稻谷每公斤高0.4元左右,比中稻模式每亩可增收300元以上,比双季稻每亩增收600元以上。
在我国微量元素含量适度的地区,比如富硒土壤地区,可以发展“富硒稻”。这种具有食物源抗氧化剂,减低血脂、血压,提高人体免疫力等多种功能、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富硒大米广受消费者欢迎,经济效益是普通大米的好几倍。
多方合作融资解决资金困境
在银行收紧信贷的形势下,稻米加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破解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需要多方合作。在此方面,吉林省构建玉米市场化融资平台的办法值得借鉴。
针对国家取消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粮食特别是以玉米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失去政策性贷款、企业资金严重短缺的问题,2016年12月2日经吉林省政府批准,吉林省粮食局、省农村发展银行、省财政厅、吉林银监局四部门联合下发了《吉林省玉米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管理实施办法(试行)》,注资8亿元构建玉米市场化融资平台。只要是列入“白名单”的企业向合作银行提出贷款申请,经过银行贷前审查,符合要求,便可获得贷款。2016年12月29日,吉林省首笔用于玉米收购的信用保证基金增信贷款正式发放。此笔贷款对应于德惠市吉生粮油贸易有限公司与扎赉特旗天和粮食有限公司签订的5万吨玉米购销合同,在对接银行审查后,此笔贷款最高累放额为4500万元,贷款最高余额3000万元,并于当日进行了贷款发放。
稻谷是季节性生产,稻米加工企业却是常年加工。收购稻谷的原料需要大量的资金。中型以上规模的稻米加工企业,动辄需要亿元以上的资金,方能够勉强维持生产。没有常年融资,单靠企业自有资金是无法运行的。但是,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仅靠稻米加工企业还是不行的。吉林省构建玉米市场化融资平台的办法,就是聚合了多方力量。
吉林省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同注资8亿元,设立吉林省玉米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从而实现政府、银行、企业有序对接,破解“银行有钱放不出,企业缺钱贷不到”的难题。
各地稻米加工企业要主动出击,通过粮食行业协会等组织,积极向粮食行政主管等政府部门汇报企业的资金难题,并提出建设性的融资建议,得到政府、金融等方方面面的支持。只要各方共同努力,就没有解决不了的融资难题。
深加工提高稻米产出率利润率
稻米加工是稻米进入消费的必经环节,也关系到稻米加工企业的生产发展。好的稻米是种植出来的,好的稻米要靠恰到好处的加工,更要通过深加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稻谷浑身是宝,就看加工利用好不好。现代稻谷加工要注意两个方面兼顾:
要按照人们讲究健康、营养的需求,尽可能利用现代工艺,保留稻米的原始营养成分。不要过度加工,将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几乎剥光、抛光殆尽。
要利用现代科技,大力发展稻谷深加工,特别是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直到“吃干榨尽”。
目前,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粮油加工企业对谷物深加工利用已实现了产业化。谷物除了加工主产品外,还可将主产品及其副产品如碎米、米糠、米胚、稻壳、麸皮等进行再加工,制成新的产品,实现物尽其用。如利用碎米可制取多功能淀粉、淀粉基脂肪替代物;利用米糠可提取米糠油、米糠营养素、米糠营养纤维、功能性多肽;利用稻壳可以制备白碳黑、活性碳,生产多种美容化妆品。因此,稻谷主副产品是食品、化工、医药等工业的重要原料,有很大的开发潜力。要着重生产营养强化米、发芽糙米、制作米制食品、制取米淀粉、提取米蛋白、稻米油、米糠健康食品、谷壳发电、生产活性炭、家具材料、建筑材料等。
现在我国国库中库存积压了大量的稻谷,开发具有广阔的前景。我国每年有1700多万新生婴儿和5000多万的糖尿病患者的食品消费群体,如及时将积压的大量稻谷加以开发制成多功能淀粉、新脂肪替代物及低过敏性食品等产品,就可以赢得巨大的市场。
只要舍得人力、物力、财力和科技的投入,稻谷深加工就有做不完的文章,取得滚滚的财源。稻谷加工利润率低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抱团发展打响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
“杂、乱、多”,是我国大米品牌的致命弱点。大凡在稻谷主产区,一个企业多个品牌,一个县市上百个品牌,全国的大米品牌数以万计。
众多的大米品牌,在消费者心中响亮的品牌微乎其微。打响驰名中外的大米品牌,是我国大米加工企业的当务之急。
驰名品牌的打响,需要规模。小企业的品牌再好,生产量的限制,终将会无声无息。抱团发展,以资本为纽带,组建大米加工企业集团是明智之举。
驰名品牌的打响,需要抱团。近年来“吉林大米”、“荆楚粮油”以省级组团发展,加上央视的广告效应蜚声鹊起。2016年湖北省粮食局先后组织省内粮油加工龙头企业到贵州、四川、重庆等7个省市区开展产销合作,签订粮油购销协议207万吨、93亿元。湖北省虽然粮食产量排全国第十二位,但粮食加工产值却位居全国第二位。
驰名品牌的打响,需要平台。单个企业打响品牌力量有限,必须要有良好的平台。近年来,湖北省开展“放心粮油”市场体系建设,建立省级粮油销售平台——湖北荆楚粮油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放心粮油”体系的核心和龙头,一方面服务城乡消费者,提供“放心粮油”,另一方面将湖北省重点粮油加工企业的产品纳入“放心粮油”遍布城乡的销售渠道,“吃湖北粮油,品荆楚味道”家喻户晓。
(湖北省襄阳市粮食局 龚锡强)
文章来源:慧通农牧信息资讯转载,欢迎交流垂询!业务QQ:2558423210,信息咨询:18030645652,18030401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