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通综合报道:
时间飞快,如今2017年已过去了近1/4的时间。面临我国米市的现状,无论生产者还是经销商,大家不由得发自内心的感觉身心疲惫。特别是2017年春节过后,市场不见得半点起色,米价该涨却不涨,个别地区反倒降价。那么是何种原因导致如此境地呢?笔者将从生产环节到终端销售做个简要的分析。欢迎从业者说说您在生产及发展中遇到的瓶颈或解决办法的良策,与大家分享交流。
01原粮收购难有话语权
最低保护价出台的初衷是为了保护农户的种植收益,也同样保证国家粮食的绝对安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最低保护价逐年提高后,米企所背负的成本担子越来越重。远的不说,自2016年秋粮收购以来,米企在原粮收购上一刻也没有得到喘息的机会。在天气影响下,原粮市场整体供应偏紧,使得新稻开称后,稻价便一路走高。工厂不收则意味着后期无粮可加工。收的话,就不得不用高于粮库的价格才能吸引到粮源,大部分粮食主产区米企门前实际收购价早已超过了最低保护价。东北米企向笔者反映,“原来未启动水稻最低保护价的时候,原粮收购陆续可维持到四月份,你看看现在,十二月底就基本无粮可收了”。一边是加工成本居高不下,另一边米企也要饱受着不同产区米价低廉的冲击。以湖北为例,该产区多以优质米着称。但近两年随着苏北、安徽等地米价低的制约,大米销售相对困难。更何况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同品种大米自然青睐于利润空间相对较大的,因此成本高低是决定米价是否有竞争力的因素之一。
02主粮消费优势减弱
我国口粮消费主要包括大米、面粉、土豆等。然而这三者中对比,大米优势相对较弱。首先从规模上,据相关数据显示,虽然大米行业经历了几年的洗牌过程,淘汰了部分落后产能,但当前大米加工行业数量仍很多,约1万多个,产能3亿多吨,超过常年产量,产能利用率29%。水稻年加工数量8000多万吨,逐年增长。相信各位从业者也非常清楚和明白,同样的口粮的小麦,面粉企业入门门槛就相对较高。而大米加工企业多为“夫妻店”,淡季停机,旺季开机。小、乱、杂的现状未得到真正的缓解。因此市场上掺兑米、低价米众多,大米间销售竞争自然激烈。其次消费的产业链,上与面粉相比,大米的产业链相对较短。同样的面粉在食用上品种多元化,可制作馒头、面条、水饺或者越来越受欢迎家庭使用的面包粉等,况且小麦的陈粮上与水稻的陈粮上存在很大的区别,陈小麦加工成面粉后,口感不会受很大的影响,陈米却口感差,价低。同时,近几年随着我国调整玉米种植结构,导致饲料原料价格走低,大米在饲料原料上的占用比例也有所下降。最后,两者的价格上对比。因水稻成本的不断增加,米价也呈稳中上浮。
03进口量持续强势
我国大米从一个出口国逐渐的过渡到了进口量逐渐增长的国家。特别是2015-2016年我国大米进口总量均超过了300万吨大关。况且不包括走私大米的数据,对我国大米销售带来了弊大于利数据。即使自去年开始,国家已加大了对走私米的监管力度,以及人民币贬值后,进口成本增加,使得内外差有所缩小,但我国米价仍高于国际价格,贸易商中间仍有利可图,走私也仍在铤而走险,使得2017年后三个季度仍面临考验。并且2017年以来,大米主销区外来人口稀少以及随着气温的缓慢回升普通居民消费饮食结构也均发生了变化,经销商大米备货积极性也在下降。
简而言之:
进入二季度后受国家政策性主导的原粮市场,米价还将维持低位徘徊。长期来看,未来米市场还将面临更严重的洗牌过程,市场仍将走品牌化之路,不是单纯、简单的地域化品牌。
文章来源:慧通农牧信息资讯转载,欢迎交流垂询!业务QQ:2558423210,信息咨询:18030645652,18030401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