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通综合报道:
近年来,随着稻谷种植比较收益变化及粮食种植结构调整优化,双改单、籼改粳、普通改优质成为稻谷种植的发展趋势。生长期短、耐储性等优点使得我国早稻一直是市场关注焦点。
早籼稻是第一季稻谷作物,在我国南方地区种植历史悠久。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我国稻谷生产更侧重于调结构、重品质。当前我国稻谷市场仍旧处于供过于求的宽松市场格局,早籼稻最低收购价下调、临储拍卖低成交率持续、地储轮换拍卖大量供给市场,国内外大米价差扩大、不利天气影响生产等诸多因素,均对早籼稻市场形成较大影响,后期还需重点关注。
早籼稻种植意向逐渐趋弱
籼稻是我国南方主要的口粮品种,历史上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双季稻种植相当普遍,从1949年建国以来,我国早籼稻播种面积从8434万亩增加到历史高峰期的19525万亩(1976年),之后早籼稻播种面积又出现长期的回落趋势,截至2016年,早籼稻播种面积下降至8430万亩,占稻谷播种面积的比例滑落至历史最低值18.63%。
早稻播种面积下滑的主要原因:一是早籼稻在口粮消费中的比 重逐渐下滑。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对主粮的需求也有所增加,早籼稻由于品质及口感问题,逐渐退出口粮消费市场,主要用作粮食储备及工业消费,中晚籼稻成为口粮消费的主体。
二是种粮比较收益下降,双改单现象比较突出。近年来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加,第三产业务工收入要远远高于种粮收益,因此许多南方产区种植双季稻的农户纷纷改为种植单季晚稻,或者把早稻种植改为经济作物,以获取更多的收益。
三是政策支持力度减弱,早稻种植收益低。随着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国家对早稻收购的支持力度减弱,最低收购价连续两年下调,与此同时,农户面临不断高涨的种植成本,两头挤压,种植早稻的收益越来越低,种植意向逐渐趋弱,早籼稻 播种面积持续下滑已成不争的事实。
气温偏高利于早籼稻栽种
4月份以来,全国春播工作进展顺利。据农业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4月18日,全国早籼稻播种育秧过95.9%,同比快1.4个百分点;已栽种48.3%,同比持平;一季稻已育秧42.2%,同比快1.5个百分点。
受前期温度偏高影响,今年水稻育秧工作开始较早,较历年提前一周左右。4月中旬以来,江南、华南大部天气晴朗多云,水热适宜,日平均气温偏高,利于加快早籼稻栽种进度。
西南大部水热匹配较好,墒情适宜,利于一季稻幼苗生长。
截至4月末,华南大部处于三叶至移栽返青期,海南大部处于分蘖至孕穗期;四川东部和重庆一季稻处于出苗生长阶段,部分进入三叶期;云 南大部处于三叶至移栽返青阶段。
稻谷种植结构调整优化凸显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稳定稻谷生产、确保口粮绝对安全,重点发展优质稻米。随着玉米市场化收购的推进,东北地区大幅调减玉米种植面积,增加大豆和粳稻种植面积,2017年我国稻谷品种内种植结构调整优化的方向为“籼稻减、粳稻增,普通稻谷减、优质稻谷增”。籼稻种植面积减少的主要是早籼稻。
据国家统计局4月份发布的种植意向调查显示,2017年我国稻谷意向种植面积减少0.3%(约136万亩)。
据预计,2017年早稻播种面积约为8200万亩,同比减少230万亩,减幅2.73%。其中,江西、安徽、湖南等早稻主产省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中华粮网)
文章来源:慧通农牧信息资讯转载,欢迎交流垂询!业务QQ:2558423210,信息咨询:18030645652,18030401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