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通综合报道:
前两年糖价的疯狂,让食糖一度顶上了“糖高宗”的帽子。2012年以来,随着糖价的下跌,已经很少再有人把糖当回事。
但在食糖的流通环节,几乎所有的从业者都经历着一种惊心动魄的生活:糖价从来不会走直线,其上下起伏之剧烈,超出外行的想象。
同样让人很少注意到的是,随处可以买到的食糖,实际上和粮、棉、肉一样,是一种国家储备的重要物资。除了能在市场上自由交易之外,在并非产糖区的湖北,国家设有专门的储备糖库,存储容量可达15万吨。这个数字,如果满存满储的话,可供5700万湖北人食用(包括食品工业在内)三个月!
虽不是产糖区,仍坐拥糖库——
实地探访:浓烈甜味扑鼻而来
2012年9月28日,黄陂冯岭。
穿过铁路线,深藏在村庄背后的滠口糖库显得安静而老旧。这个紧邻汉西车务段滠口车站的仓库,是国家糖业在湖北的唯一直属糖库。31栋仓房占地180亩,储存容量可达15万吨。
糖库的副经理江敏带着记者走进了目前正满储的2号仓。推开库门里侧厚重的隔帘,一股浓烈的甜味扑鼻而来。这个仓库里,整整齐齐地码放着近5000吨古巴红糖。江敏告诉记者,这批糖从南通港运过来不久,因是原糖,气味略重。“这批糖总量达到3.4万吨,可能还要发往广东加工。之所以运到武汉来,是因为广东的糖库已经放满了。”江敏介绍。
第一次走进糖库的人会感到空气甜得发腻。即便是在记者采访回程的路上,伸一伸舌头,依然能够舔到丝丝的甜味。对此,在仓库工作了十几年的江敏早已习惯。他告诉记者,每一间仓库里都安装有除湿机、大型通风扇和温度湿度表。食糖一旦进库,必须马上对仓库进行除湿、排风,仓库里的空气湿度,必须常年保持在65%以下。
据介绍,在武汉这样一个空气湿度极大的城市大批量储存食糖,对仓库的要求极高。一般来说,在每年的4月至10月,仓库的管理员必须每天查库3次以上,保证库房环境不出状况。否则,一旦湿度出现问题,糖很容易返潮、流浆。
糖库其实只是一个储备糖的机构,并不掌握糖的采购与去向。在大多数普通人看来,糖这种商品市场供应十分充足,任何时候想买就能买到。但要维持这种“任何时候想买就能买到”的市场状态,背后并没有普通人感觉的那么轻松。
糖在生活和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由此决定了它重要的战略地位。在蔗糖的生产与贸易初兴的18世纪,糖的地位,甚至可以与19世纪的钢铁和20世纪的石油相比。近年来,为了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和经济安全,我国已经建立起了完善的糖储备体系。
据了解,在我国,榨取食糖的原料,主要是南方的甘蔗和北方的甜菜,其中又以甘蔗为主要产糖作物。湖北在历史上虽曾有少量的产糖,但时至今日,早已不再产糖。目前国内主要的产糖区为广西、广东、云南和海南,其中,广西一地的产量占到全国产量的60%。也正因如此,一旦国际糖市发生变化,或国内产糖区因天气或种植面积减少等原因导致减产,糖市便很容易产生波动。国家储备糖,除了保障食糖供给之外,还在于调控市场价格、保护产业发展,同时调节各方利益。
滠口糖库便是中糖公司在全国设立的12个直属糖库之一。据江敏介绍,在去年国内糖价疯涨之时,糖库中的储备糖一度全部放空,用以平抑市价。今年以来,因糖价出现大落趋势,为保障糖农利益,国家重新开始收储。截至2012年“十一”前夕,滠口糖库库存的糖已经达到6万吨。
一个糖库满储,三个月吃糖无忧——
湖北人均年消费食糖只有9公斤
10月是南方产糖地开榨的季节。从10月到来年9月,被称为食糖生产的一个榨季。从本月开始,今年的新糖即将大面积上市。昨日,来自中糖网的分析称,部分产地和厂商开始逐步提高售价,涨幅在20元/吨至50元/吨。来年糖价格走势如何,依然处于未定之局。
对此,长期跟踪国内糖市的期货业从业人士刘兵分析认为,食糖产销不稳定是造成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我国食糖消费主要依靠国内生产,国产糖占到消费量的80%以上,国内食糖产量的大幅变化,直接引起了市场供求关系的不稳定,导致市场价格的波动。同时,我国食糖季节生产全年销售、区域生产全国销售的特点,一定程度上也引起榨季与非榨季、产区与销区的价格变化,加剧了市场的波动。“制糖业是典型的农产品加工业。糖料生产由于生产周期和产业链较长,对市场变化的反应相对滞后,加上蔗农市场意识不强,造成信息的不对称,致使糖料种植、食糖生产和市场的脱节,特别是市场信息的不准确甚至失真,容易对糖料种植形成误导,加大了糖料种植面积的不稳定性,引起市场的连锁反应,糖料产量直接影响食糖的生产,成为影响食糖市场的根本原因。”刘兵说。
此同时,刘兵认为,我国一直以来对国内食糖市场的保护程度相对较低,食糖进口量一直较大,加上部分走私糖,导致国内市场受国际食糖市场的影响日益增大。
糖产地的新榨季热热闹闹地开始,对湖北消费者来说其实影响甚小。一方面是因为湖北不产糖,属于纯消费区;另一方面,湖北糖的消费量在全国来看,并不算高。据业内人士估计,目前湖北一年的食糖消费,包括工业消费在内,在50万吨到55万吨。按照全省5700万人口来算,人均年消费糖9公斤左右。这个数字意味着,如果滠口糖库满存满储并专供湖北的话,15万吨的糖储备可供全省消费(包括食品工业在内)3个月。
公开的研究资料显示,因饮食习惯的限制,中国人人体热能的主要来源是谷类食物、脂肪,其次才是蛋白质和蔗糖。目前全世界人均年消费食糖24.9公斤,我国台湾和香港人均年消费食糖分别为23.9公斤和31公斤,内地人消费糖的数量仅及世界人均年消费食糖量的1/3,属于世界食糖消费“低下水平”的行列。据了解,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一般人均年消费食糖35公斤-40公斤,高的达到50公斤-70公斤。
对此,刘兵认为,湖北人嗜辣不嗜甜,在生活习惯上对糖的需求度一直处于稳中有降的水平。与此同时,和江浙沿海等地相比,湖北的食品加工业并不发达,糖的工业消耗也较小。“总的来说,湖北人吃糖吃得比较少”。
交易商有时连亏2年,有时能年赚千万——
糖市“过山车”行情让人抓狂
与糖库里宁静的氛围不同,糖市本身的波动,可用惊心动魄来形容。
中糖世纪武汉公司的总经理卢建兰,与糖打交道已经几十年。9月17日,记者在卢建兰的办公室刚刚坐下,2012年国家第二次食糖收储的通知恰好下达。卢建兰立即将他办公桌上的电脑显示器转向记者,将糖期货的走势给记者看。记者看到,糖期货价格瞬间跳涨20元。
当日,国家发改委宣布收储食糖50万吨,收储价格为6200元/吨。实际上,在这一信息发布之前的半个月,市场已经多次吹风,糖价在半个月内上涨了300元/吨-400元/吨。
2011年,糖价之疯狂,一度被媒体冠以“糖高宗”的称号。2011年8月31日,武汉地区白糖现货价格达到7940元/吨,创下20年来最高点。其间,中糖下属的滠口糖库曾经创下8次连续放空的纪录。此后,2011年12月武汉地区白糖现货价跌破7000元,从此一路向下,截至昨日,当地糖价在6000元/吨上下。
从2010年初的4950元以下,狂飙至2011年的7940元,再翻转至目前的6000元上下,糖价的涨跌幅度,可见一斑。
如果再往前追溯,2005年初,糖价不过2700元/吨,2006年2月最高点即冲至5200元/吨,一年之内几乎翻番。
对此,卢建兰告诉记者,白糖交易已经成为国内大宗商品交易中风险最大的品种之一。“有的时候,你订的货还没有从广西发出,当地糖价就已经开始下垮了。”卢建兰说。类似的事情每年都在发生,在他的记忆中,最多的一次,订货的价格和到货时的价格相差1500元/吨!
糖产品的风险,让中间商的生意越来越难做。对此,卢建兰表示,他所在的公司目前已经基本告别了市场零卖之类的生意,改而专做工业厂商的供应。“毕竟,在整个糖市场,工业用糖所占的量占到总量的60%以上。”
另一家经营食糖的国有企业——武汉市副食品商业储备公司,是目前除中糖世纪之外在武汉地区做得比较大的公司,年销售食糖达到3万吨的规模。该公司还同时负责武汉本地的食糖储备工作。据该公司一名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市场库存的糖比较多,但因下一个榨季的新糖已经开始上市,糖价压力不小。
而谈及糖市的利润,该负责人称,糖市变幻莫测,业内人士有时连续2年亏,有时又突然爆赚。“估计去年一年赚一千万元以上的个体商也不少。”
民营市场上的中间商,许多人其实也出身于国有的糖酒公司。在硚口舵落口大市场,糖商较为扎堆。做糖生意多年的陈老板告诉记者,白糖现货的风险,来源于产地价格的不确定性和对大资金的要求。“实际上即便是赚钱,像现在的话一吨糖也可能就赚个10元钱。但一旦亏损,就是势不可挡。”
国家收储、产区天气以及国际价格,都会影响到国内糖价的剧烈波动。正因价格波动频繁,在糖业这个行当,一般采用现金、足额交易的方式。“骗子也特别多,你打了钱过去可能根本没有货给你。”陈老板说。
问及去年糖市疯狂时的斩获,他只有一句话,“那种行情是个苕都会赚钱”。
文章来源:慧通农牧信息资讯转载于糖业网,欢迎垂询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