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通综合报道:
金秋时节,南国边关,千里沃野,万顷蔗海,一派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
在广西上下喜迎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之际,2012年10月19日,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声琨又一次深入崇左市,下田头,访农户,看学校,察民生,问发展,就做好喜迎党的十八大的各项工作,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推进“三农”工作、产业发展、扶贫开发、城市建设、城乡风貌改造、保障性住房和兴边富民等进行调研,给边境人民带去了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深切牵挂和殷殷期望。他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依靠科技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在民生领域下更大功夫,尽心竭力为群众办实事好事,以惠民生的实际成果造福于民、取信于民;要巩固兴边富民行动成果,促进边疆地区繁荣稳定,更好地造福边境地区的广大人民。
切实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继续在土地流转、甘蔗高效节水灌溉、农作物间种套种等方面探索经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白一黑”是崇左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也是崇左的两大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一白”即蔗糖业,“一黑”即锰业。崇左是中国第一产糖大市和名副其实的“中国糖都”,其中江州区甘蔗种植面积107万亩,29万农民中26万多种蔗,人均产蔗产糖居全国第一,素有“中国第一甜县(区)”的美誉。
如何很好地解决甘蔗种植“十年九旱”难题,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进一步增加蔗农收入?当日上午,时刻惦记“三农”问题的郭声琨风尘仆仆赶到江州区新和镇考察万亩甘蔗高效节水灌溉示范点。
伸向连绵蔗地的一条条细水管,将分属千家万户的蔗地“一网打尽”;由电脑控制的水肥一滴滴渗入甘蔗根部,不靠老天帮忙照样能增产;蔗农再也不用从天光忙到天黑,收地租拿工薪超产再分红,活变轻松,收入稳增……在基地里,郭声琨饶有兴趣地参观灌溉试验站管灌、喷灌、微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模式建设,观摩项目区甘蔗水肥一体化建设、智能化灌溉管理和运作,眺望万亩甘蔗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所展现出来的喜人前景,十分高兴。
项目负责人介绍说,该项目以“地埋式精确滴灌”技术为支撑,利用“膜下滴灌系统”将滴灌毛管铺设在耕作层内,实现节水灌溉、科学及精确施肥、防治病虫害等“三位一体”同时进行。据测算,该系统可节约水、肥、农药高达60%-85%及大量的人工,作物增产30%以上。
“甘蔗滴灌以后,每亩成本增加多少?每亩产量能达到多少?”走进碧波翻滚的蔗海里,郭声琨一边认真检查甘蔗的长势,一边仔细询问。“平均每吨糖的成本没有增加,每亩产量能提高3吨多,最高亩产在9吨以上。”随行的江州区区长陈光恩自豪地回答道,“以前蔗农干活‘披雨衣、戴草帽、扛铁锹’,现在‘穿西装、扎领带、点鼠标’就可以管理蔗地,大家都说舒服得很!”
“每亩增加产量3吨多,按照去年每吨500元来算,蔗农每亩甘蔗可以增收1500元呢!”郭声琨现场当即算了一笔“增收账”,对江州区甘蔗高效节水灌溉建设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郭声琨说,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迫切需要。过去,各家各户小块经营土地效益难以得到最大发挥;现在,通过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经营,解决了土地流转问题,解决了水利问题,解决了旱地变“水田”的问题,进一步解放和提高了生产力,也进一步提升了糖业的市场竞争力。
郭声琨强调,我们要下决心搞好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化经营,大力总结、宣传和推广这种节水灌溉种植模式,在不增加种植面积,甚至减少种植面积的情况下,增加糖的产量,提高糖业效益,使广西的甜蜜事业发展得更好更快,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组织化、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带来的好处。
文章来源:慧通农牧信息资讯转载于广西糖网,欢迎垂询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