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通综合报道:
“十一五”期间,云南年植蔗面积达450余万亩,年蔗糖产量突破200万吨,产值突破150亿元。甘蔗和食糖产量位居全国第二,蔗糖产业已成为滇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但由于云南蔗区大多位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条件较差,科技推广应用程度低,极大地制约了生产的发展。“十一五”以来,针对云南蔗糖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云南省科技厅实施了一批科技创新强省计划项目,加强甘蔗新品种选育、改良、制糖深加工和副产综合利用的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一、甘蔗品种改良成果使云南品种结构达全国领先水平,甘蔗出糖率位居全国第一
“十一五”期间,云南省科技厅持续支持“甘蔗高产高糖新品种选育和产业化示范”等重大项目,以云南省农科院甘蔗研究所(以下简称甘蔗所)和云南农业大学以及省内重点制糖龙头企业组成甘蔗育种研发团队,加大甘蔗育种科技投入,以“科研育种单位+企业+基地”的运作模式,创新育种思路,大规模开展甘蔗品种选育和改良,先后引进和选育了9个高产高糖甘蔗新品种,成为云南省新一代主推品种,实现全省新品种原种90%以上自给,使云蔗型品种首次超过了外引种,成功实现了全省甘蔗品种由自育种、引进种平分天下到自育种占据主导地位的历史性转变。甘蔗新品种和新技术应用,使全省甘蔗亩产从3.72吨提高到4.2吨,甘蔗含糖分从14.42%提高到14.81%,出糖率由12.3%提高到12.98%。实现了甘蔗品种的多系布局,实现了早、中、晚熟品种4:4:2的合理搭配,使云南品种结构处于全国最优水平,全省甘蔗出糖率连续3年位居全国第一。
二、蔗糖产业综合利用技术成果实现资源高效转化,初步构建蔗糖产业循环经济体系
蔗糖产业作为云南省的传统产业,多年来,制糖深加工落后、产品单一,难以适应糖业消费形势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同时蔗糖三废资源利用水平低,经济效益不高,且污染严重。2008年,云南省科技厅立项实施“甘蔗糖业循环经济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全面开展甘蔗制糖产业综合利用研究,形成的蔗梢氨化饲料和微(微生物)贮饲料技术,在全省推广饲用198.2万吨,蔗农新增产值2.38亿元;蔗叶还田技术在全省示范面积45.6万亩,为甘蔗抗旱作出了重要贡献。利用蔗渣开发出蔗渣浆产品,生产出合格的木糖产品,生产的活性炭用作食糖生产吸附过滤剂,有效地提高了食糖品质和出糖率。利用糖蜜除生产食用酒精外,还生产药用酵母和麦角固醇。利用酒精废醪液进行除尘浓缩与滤泥、灰渣混合,选用专利菌种进行发酵生产液态、固态有机肥,建成了年产3万余吨有机肥生产线。
蔗糖产业综合利用项目的相继运营,使全省的蔗糖产业逐步实现从以生产销售蔗糖、糖蜜食用酒精产品为主,转化到开发蔗渣浆纸、木糖、制糖专用吸附剂、低聚果糖、药用糖、药用酒精、淀粉酒精、酵母、麦角固醇、有机肥等多种产品互通并存的格局,初步构建了蔗糖产业循环经济体系。
三、甘蔗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走出云南服务全国
近年来,云南省以支撑产业发展为目标,高质量的甘蔗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一批成果已居国内领先水平,并走出云南,在全国产区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立在甘蔗所的国家甘蔗种质资源圃保存了我国珍贵的种质资源2400余份,是世界第三大甘蔗种质保育基地。“十一五”期间,通过省科技计划项目的支持,建成了面向全国的甘蔗种质资源共享平台,构建了我国甘蔗核心种质资源336份;并大力开展种质资源创新利用,获得了大批珍贵的优良珍贵创新种质和亲本材料;2010年,向全国甘蔗育种机构提供新型杂交组合达845个,占全国的45%以上。2011年,甘蔗所与广西永鑫糖业公司正式签订协议,双方合作建立面向广西、广东、海南乃至东南亚的甘蔗新品种繁育开发基地。获得甘蔗温水脱毒健康种苗产业化技术的核心专利5项,目前,已被国家科技部、农业部列为全国甘蔗产业的主推技术,在云南、广西、广东大规模推广应用。
“十二五”期间,云南省科技厅将加大科技支撑力度,根据全省蔗糖产业发展目标,稳定甘蔗面积,着力依靠科技,使全省平均亩产达5.0吨,甘蔗含糖分达15.0%,平均出糖率13.0%以上;实现蔗糖产量300万吨以上,蔗糖工农业产值达300亿元以上。
文章来源:慧通农牧信息资讯转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欢迎垂询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