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通综合报道:
近日,中粮、益海嘉里等企业分别宣布提高旗下食用油产品的销售价格,全国食用油市场又掀起一波以花生油为主的“涨价潮”。
7月24日,国家发改委再次约谈中粮和益海嘉里两家食用油巨头,希望企业能够控制食用油涨价的趋势,保证食用油价格的稳定。但有业内人士分析,约谈恐难抑企业涨价冲动,食用油市场9月前或全面提价。
约谈难抑中粮涨价冲动
提高食用油销售价格,来抵消其宣称的成本压力,这已是中粮集团屡用的手段。在高通胀的2010、2011年,可谓是动作频繁,已给人们留下深深的印象。
2010年12月初,国家发改委就曾约谈中粮集团、益海嘉里、中纺集团和九三粮油四家小包装食用油企业,要求4个月内各指定企业小包装食用油出厂价格、重点市场批发价格和直供超市零售价格均不得上调。
2011年3月,在为期4个月的限价“解禁”之后,金龙鱼、福临门食用油品牌宣布对部分产品提价8%。国家发改委再度约谈了这些企业,提价最终未被实施。
2012年4月初,国家使用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组合拳刚刚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简称“CPI”)回落至3.2%。金龙鱼的菜油、花生油两个产品再次上调出厂价格,幅度在8%左右。随后中粮旗下的福临门菜籽油、花生油两个品类也跟进涨价,平均涨幅达8%。为此,国家发改委又约谈相关企业。
但时隔3个月后,2012年7月,中粮、益海嘉里、鲁花等企业分别宣布提高旗下食用油产品的销售价格。此次提价行为再度引来发改委“约谈”。
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约谈恐难抑企业涨价冲动,花生油市场面临全面提价。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发改委约谈只能起到短期作用,企业短时间的亏损可以,但长此下去也不是办法。控制很难,但调控是可以的,国家拥有大豆储备,可以采取行政手段稳定食用油价格。
涨价并不是抵消成本的“唯一”手段
面对着铺天盖地的“指责”,以中粮为代表的食用油巨头都是以原材料、人工等成本上涨为理由。有网友戏称:“只要涨价,理由就很国际化。”
有关分析认为,在粮油行业,植物油加工的利润情况较好,几家龙头油企对市场具有较强的“控制力”,产品价格也是锁定利润之后确定的,涨价“成本说”并不完全合理。但是,此次食用油巨头宣称涨价也的确事出有因。
这次食用油涨价,是以花生油、大豆油为主的涨价。大豆是生产食用油的主要原料,而我国一直是以进口大豆为主要获取途径。今年美国大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豆产量,造成国际市场大豆价格暴涨,直接影响到了我国食用油价格的上调。
而对于花生油涨价,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向健军分析认为,春节后花生价格一直走高,截至3月份,陈年花生库存量紧张,新一轮花生上市还要等到9月份,而市场需求又大幅度增长,花生原料供不应求。
由于生产1吨花生油的原料成本就是22000元,而目前花生油的平均批发价是每吨21500多元,这导致花生油压榨企业尤其是散装油压榨企业亏损严重,多方面压力迫使各商家不得不通过上调价格来保生产。
综上分析,似乎给以中粮为代表的食用油企提高销售价格找到一个很好理由。
但是,成本上涨,只有表象,真正导致食用油销售价近几年来频繁波动、只涨不跌的深层次原因是食用油市场发展不成熟,致使我国食用油产业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垄断性质的行业。
中粮集团、益海嘉里集团成为中国食用油产业的两大巨头,把持着中国的食用油产业,食用油市场结构介于寡头和垄断竞争之间。
而就在中粮董事长宁高宁上任以后,一直以建设全产业链来进行集团运作,即从原材料的生产,到中间环节的加工、物流、配送等,最后到终端的销售,全程由中粮一手打造。
有分析人士质疑,中粮打造的粮油全产业链是为了更好地节约成本、保障老百姓的粮油安全、稳定物价呢?还是为了形成垄断,肆意提高价格呢?
“作为央企的中粮集团,面对原材料高企,涨价的确有合理的地方。但是,食用油价格波动关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物价的稳定,中粮完全可以通过内部流程优化、提高管理运作效率来抵消成本压力,践行‘央企’的顶梁柱作用。”有业内人士说。
过度依赖外部,原材料受制于人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所长王汉中则指出,除了受国外油料作物价格变动影响外,食用油价格大幅上涨的原因还在于:目前国内种植油料作物相对效益较低以及农村劳动力匮乏等。
在对大豆原料需求持续不断的释放时,我国近年来,国产大豆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却呈下滑之势,而作为大豆的主产省,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也未能幸免。非但如此,辽宁、吉林等省区的大豆种植面积也都有所下滑。
据了解,受土地制度、栽培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国家政策等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自身的大豆产量由原来的世界第一,退居继美国、巴西和阿根廷之后的世界第四,致使我国大豆种植产量远远不足,只能依靠进口。
进口大豆成为油企原材料的唯一来源。“进口大豆大概要占据国内市场的四分之三,而且还有进一步蚕食市场的倾向。需求是会越来越多的,而国产的份额却难以随之增加。”东方艾格分析师陈丽娜说。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05年1~9月,大豆进口数量为1953万吨;而至2011年同期,大豆进口数量则涨至3771万吨。6年的时间里,涨幅超过90%,大豆原材料的供应权,完全丧失。
业内人士认为,作为国内最大的粮油企业——中粮,应该以自身的优势条件去积极扩展大豆的源头,从实质上改变原材料受制于人的局面,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原材料涨价,中粮也跟着涨价,让市场处于不停地波动之中。与垄断地位及央企身份相称,中粮理应在保护国家粮油安全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文章来源:慧通综合报道转载,欢迎垂询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