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搜:

首页

行业焦点

慧通报道

您的位置:首页 > 农产品+深加工 > 行业聚焦 > 行业焦点 >

分析:中国食品产业面临“成长的烦恼” Top

分析:中国食品产业面临“成长的烦恼”
时间:2012-12-28 09:20 来源:慧通综合报道 作者:admin 点击:
当前,政府和社会各界都高度关注食品产业发展和食品安全,特别是在经济回落的大背景下,食品产业所体现出的抗周期特点,吸引大量社会资本和有志之士加入到食品产业。


慧通综合报道:

(2012年12月28日)当前,政府和社会各界都高度关注食品产业发展和食品安全,特别是在经济回落的大背景下,食品产业所体现出的抗周期特点,吸引大量社会资本和有志之士加入到食品产业。食品企业是休戚相关的利益共同体,一个企业做不好,可能毁掉一个行业;一个行业做不好,不可能产生优秀的企业。

三大“烦恼”
关于食品产业未来发展趋势,我认为,食品产业快速平稳增长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未来几年,中国食品产业将面临“成长的烦恼”。

第一个“烦恼”,是人工、原料、土地等生产成本持续上升制约着食品产业和企业的盈利能力。首先,劳动力无限供给成为历史,中国的劳动力红利基本结束。

曾有机构对所有在中国拥有实业业务的跨国集团董事长做过问卷调查,今天在中国做生意,最大的担忧是什么?39%的CEO说,最大的担心是员工工资的飙升。金融危机后,在全国范围内对最低工资实施新一轮调整。

以我们的经验,一般食品企业的年人均工资增幅都在10%~20%之间,估计今后3~5年,每年食品企业工资上调至少也在10%左右,成为企业经营者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首要课题。

其次,食品原料价格快速上升。从2007年爆发全球性粮食危机至今,全球的小麦、玉米、稻谷等粮食价格都已经翻番,未来一段时期,在农业资源紧张、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和生产能力过剩三者共同作用下,将继续推动食品原料价格的上涨,这对原料依赖性的食品、农牧企业而言,也是较大的压力。

还有一点,就是城镇化提升地租和环保成本不断增加的压力。从2003年以来,国内房租价格指数上涨明显快于CPI变化,2008年以后两者差距进一步扩大并维持在15个点左右(即房租价格指数高于CPI指数15个点),2011年以来两者差距虽有所回落但仍保持在10个点以上,我们预计在未来几年,食品企业仍将持续面临高地租的成本压力和环保成本不断增加的压力。

第二个“烦恼”,是中国食品企业必须面对大众对国内食品缺乏安全信心的考验。

目前,食品安全问题表现为多种多样,有源头没管好的,有加工过程没控制好的,也有的是仓储物流环节出了问题。一部分问题是出自于食品生产者责任,还有很大一部分问题出自于上下游配套跟不上。

从根本上看,是中国食品行业没有形成上下游高效协同的产业链条,没有形成在食品产业管理上的长效机制。现在,一些大食品企业为提升食品安全质量和提振消费者信心,正在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比如推行全产业链战略,比如在食品安全可追溯管理中探索应用GS1国际标准。

但我们认为,要全面提高中国食品的安全质量,需要系统地转变中国食品产业的发展环境,需要采取政府监管、生产者自律和第三方独立监管等多种手段相配合,这就意味着中国食品产业进步是一个较长的过程。随着大众消费意识进步和维权意识增强,中国食品企业将在消费者、各种媒体的更多质疑和监督中接受考验。

第三个“烦恼”,是面临国内外多种通胀因素的交织冲击。

从外部看,今年9月欧洲央行、美联储、日本央行相继宣布推出或加强量化宽松政策,美联储更是将超低利率的期限指引进一步延长至2015年年中,这可能使全球经济体再一次滑向流动性过剩。

分析主要经济体的量化宽松政策,可能对中国经济产生两方面影响:一是持续近一年的资本流出转为新一轮短期资本流入,使中国央行跟随释放流动性;二是中国经济再次面临输入性通胀的压力。

从前两轮量化宽松政策实施看,流动性的注入与美元贬值会导致全球能源与大宗商品价格上升,从而使输入性通胀压力加剧。再从国内看,明年中期国内猪肉市场供求关系可能发生反转,猪肉价格可能进入上升通道,成为推动通胀的内生力量。由此判断,未来三年国内经济发生通胀的概率是比较大的。

根据以往经验,当经济处于通胀上升期时,食品企业不管是收入、利润指标,还是经济运行质量指标,比如存货周转等,都不及通胀回落时表现得好。

加快“走出去”
同时,唯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化解成本持续上升的压力,“创新”也是食品产业能否保持较快增长的关键。

目前,中国快消品市场大致呈现这样一种格局:少数跨国品牌占据利润率最高的高端市场,一些国内大企业和跨国公司共同把控利润最高的中端市场,而大量的中小企业充斥在低利润率、低利润的中低端市场。

因为创新能力不足,国内大量企业只能去跟风模仿和打价格战;而价格战导致毛利空间越来越小,生产企业只好不断压缩生产成本,在使用原料上以次充好,甚至是添加违规用品。可以说,创新能力不足也是造成中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一个重要诱因。

我们估计,未来三至五年,是中国食品行业规范秩序和提高行业集中度的关键时期,一些没有创新能力的食品企业,很可能在成本上升和规范整治的双重压力下被淘汰出局。生存下来的企业将是那些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一定市场竞争力的企业。

“创新”对企业而言是极具挑战的课题。企业根据所处阶段和自身能力不同,可能考虑选择三种途径:第一个层次是针对不断细分的消费品市场进行“产品或品类创新”。这可作为大多数食品企业首选的方案,比如寻找差异化的市场定位,开发具有不同功能、不同效用的产品,规避一般领域内的市场竞争,开辟新的市场蓝海。比如运动饮料领域的“脉动”、消暑凉茶“王老吉”,都是比较成功的案例。但“产品创新”领先时间较短,通常在二至三年左右,很快就有模仿者进行跟随。

第二个层次是进行“商业模式创新”。这种创新需要企业具备一定的品牌、资源、技术或网络等要素基础,企业作为资源的组织者,通过掌控食品产业链上的关键要素,选择和组织对自己最有利的业务模式,以获取更高的商业价值。通过商业模式创新使企业在经营上形成一种系统能力,能够使企业保持更长时间的领先优势。

第三个层次是“管理模式创新”,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基于组织内部的综合学习和适应变化的能力。包括打造形成强有力的组织架构、决策权、信息和激励机制等。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大多数食品企业还将处在“产品或品类创新”阶段,而一些行业领先的食品企业将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商业模式创新”。

此外,中国食品企业应加快“走出去”,利用中国资金嫁接海外资源,借助海外资源形成中国消费市场,将成为中国食品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前三十年中国为世界制造,后三十年世界为中国制造”是我们集团内部对中国食品产业未来发展的一个基本判断。随着国内生产成本持续抬升,中国食品的价格竞争优势正在逐渐消失。

以我们集团生产或经营的食品为例,奶粉是新西兰、澳大利亚生产更具竞争优势,大豆、玉米是美国生产更具竞争优势,葡萄酒是智利、澳大利亚生产更具竞争优势,原糖是东南亚、巴西生产更具竞争优势。

过去的中国企业国际化大多数都是外国资金、资本和中国的资源相结合,而今天的中国企业国际化却是中国的资金和外国的资源相结合,通过中国的资金优势和消费市场优势形成新的国际化合作路径。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为中国企业加快“走出去”创造了一个良好时机。

这几年,光明食品集团在实施“走出去”战略方面,正是抓住西方成熟市场消费低迷和企业经营困难的机遇,寻找国际成熟市场上有品牌、有资源、有创意、有技术的企业或项目,通过合作一方面解决了对方资金上的困难,另一方面,为国际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开辟一个通道。

从我们的经验来看,合作双方必须形成双赢,我们需要弥补的是产业在资源、品牌和技术上的短板,对方需要解决的是企业在市场增长上碰到的瓶颈。仅仅依靠有钱和出价高,在“走出去”战略上是行不通的。

所以,利用中国资金嫁接海外资源,借助海外资源形成中国消费市场,将成为中国食品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当然,企业“走出去”有风险,并购最终能否取得成效,还要取决于企业的经营理念、发展战略和企业文化的融合。食品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之前,必须做好充分的思考和充足的准备。

文章来源:慧通农牧信息资讯转载,欢迎交流垂询!电话:028-65162618,信息咨询:028-65162618-808,销售:028-65162618-807。

 

最新资讯

通知:关于2014年东北地区国家临时存储玉米收购有关问题 根据国务院有关批示精神,2014年国家继续在东北

热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