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通综合报道: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2013年1月29日在“中国县域经济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虽然国家粮食产量九连增,但是粮食供求总量趋紧,而且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粮食自给率已经跌破90%。如果按一个人一年吃800斤粮食,去年相当于进口粮食养活了1.9亿中国人。
韩俊表示,过去9年,国家粮食已经实现了九连增,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这9年增产的粮食是3177亿斤。在建国之初,也有一个九连增,那9年增产的粮食是1689亿斤。计算下来,如今九连增的增产幅度相当于建国之初的两倍。
“尽管如此,国家粮食供求总量是趋紧的,而且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韩俊指出,近年来谷物进口可以用激增来表述,去年进口的谷物是7700多万吨,相当于1550亿斤。如果按一个人一年吃800斤粮食,去年相当于进口的粮食养活了1.9亿中国人。
其中,大豆进口可以用飙升来概括。1996年以前,中国是出口大豆的。1996年,中国开始进口100万吨大豆,到2012年,中国进口大豆是5806万吨,相当于将全世界可以出口的大豆60%都买来了,我国大豆的自给率只有20%。
“中国粮食自给率已经跌破90%。现在进口越来越多,主要原因不是我们的粮食生产出了问题。”韩俊认为,第一是国外的粮食便宜,现在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小麦来做饲料,周边的越南、柬埔寨、老挝的稻米比我们要便宜30%。另外一个原因,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在过去20年发生了巨大变化。
韩俊说,最近看到一个报告说在人类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在20年的时间里,老百姓的动物性食品消费增长幅度这么大。过去20年,中国淡水养殖增加了5倍,肉鸡产量增加了4倍,猪肉产量也增加了1倍以上。现在人均肉的消费接近50公斤,奶制品消费是27公斤,水产品消费20公斤以上,食用植物油消费是13公斤以上。
韩俊认为,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变化,国内农业资源有限,必须要通过进口来平衡供和求,现在保证中国人民吃饱,而且要吃得越来越好,必须要统筹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但是中国是13亿人的大国,现在进口粮食相当于养活了1.9亿人,但是如果口粮长期都不能自给的话,国外生产的小麦、稻谷的价格,中国可能难以承受。
韩俊表示,要防止在城镇化的过程中造成农业的萎缩,造成农民的破产,造成农村的凋零。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而且明确讲,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也就是说中国的现代化一定要做到双轮驱动,这两个轮子一个是城镇化,一个是农业、农村的现代化,不能够单方面用力。
以下为其发言文字实录:
韩俊:我想利用这个机会,结合我学习十八大报告的体会,就我们国家城乡一体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能够谈几点看法。第一点,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四化同步发展,农业是基础。中国13亿人口这么一个大国的现代化,首先应该明确一点,不能建立在土地大量兼并,甚至是强迫农民离开土地的基础上。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要坚持和完善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和完善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农户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来发育新型的农民合作组织,我们来发育新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就像十八大报告讲的,专业化的、社会化的、集约化的一个新的农业经营服务体系,这一点是我们国家“三农”政策的一条底线。
第二,我们国家的农业现代化,也不能够建立在我们的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主要依赖进口的基础上。过去九年,我们国家的粮食已经实现了九连增,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这九年增产的粮食是多少呢?3177亿斤,建国之初我们也有一个九连增,那九年增产的粮食是1689亿斤。这个九连增,增产的幅度相当于建国之初的两倍。虽然是九连增,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国家的粮食供求总量是趋紧的,而且结构性的矛盾现在越来越突出。我们可以观察到,谷物进口可以用激增来表述,2008年我们国家进口的谷物,主要是稻谷、小麦和玉米,154万吨,2010年达到了570万吨。2011年是540万吨,去年激增到1302万吨,260亿斤。大豆的进口可以用飙升来概括,1996年以前我们是出口大豆的,1996年开始进口100万吨大豆。去年进口的大豆是多少呢?5806万吨也去年我们把全世界可以出口的大豆,60%都买来了。大豆的自给率只有20%,去年进口的谷物是7700多万吨,相当于1550亿斤。如果按一个人一年吃800斤粮食,去年相当于我们进口的粮食养活了1.9亿中国人。我们的粮食自给率已经跌破90%。现在进口越来越多,主要原因是什么呢?不是我们的粮食生产出了问题,第一,国外的粮食便宜,我们现在从澳大利亚进口小麦来做饲料,周边的越南、柬埔寨、老挝的稻米比我们要便宜30%。另外一个原因,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在过去20年发生了巨大变化,我最近看到一个报告,说在人类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在20年的时间里,老百姓的动物性食品消费增长幅度这么大。在座的每个人都可以算一下,现在一年吃多少粮食,吃多少肉,喝多少奶,吃多少水产品。过去20年,我们的淡水养殖增加了五倍,我们的肉鸡产量增加了四倍,猪肉的产量也增加了一倍以上。现在人均肉的消费接近50公斤,奶的消费是26、27公斤,水产品的消费20公斤以上。人均食用植物油的消费是多少呢?13公斤以上。
这20年我们的食物结构变化,国内农业资源有限,必须要通过进口来平衡供和求,现在保证中国人民吃饱,而且要吃的越来越好,必须要统筹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但是中国是13亿人的大国,现在进口的这些粮食相当于养活了1.9亿人,这里肯定有一个度的问题,石油60%以上靠进口,56%。如果粮食要是56%靠进口,那还了的。所以,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应,特别是我们的口粮一定要立足于自给。如果口粮都不能自给的话,可能国外可以给我们生产那么多小麦、稻谷,是可以的,但是价格我们可以承受吗?很多国家还有很多土地没有开发,但是大部分是边际土地,这些土地生产的粮食通常是比较贵的,我们能不能承受这么高的粮价?另外,如果粮食贸易突然中断怎么办?所以,13亿人口的大国,我们必须牢牢把粮食安全建立在我们自己的基础上,这是我讲的第一点。
第二点,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明确地讲,到2020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肯定是在农村。农村面临最大的问题,我们面临最大的问题,是我们的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和公共服务差距依然很大。现在城乡居民的收入比还是3:1以上。比如说我们要实现到2020年农村居民的收入要翻一番,我们面临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现在需要做的最大的一篇文章,就是要通过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包括发展职业教育,要提升农民的就业质量,提升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质量。因为现在中国的劳动力总量,去年已经减了345万,人口红利已经基本上没有了,我们要通过提升劳动力的质量来提高就业质量,这样为农民收入的增长注入新的动力。
在公共服务方面,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核心还是要强化农村的公共服务,过去10年,我们在推进农村的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了巨额资金,过去10年,中央财政,投在农村的钱是多少?四万多亿,十五期间是一万多亿,十一五期间是三万多亿。用这些钱农民办了大量好事,过去最重要的经验,就是用这些钱在农村建立了很多好的制度,而这些制度可以保证中国的农民普遍受益,长久受益,比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义务教育免费制度,农村低保制度,农村新型养老制度等等。我们要缩小城乡的公共服务差距,还要继续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投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让公共财政的雨露滋润亿万农民。让亿万农民真正能够分享现代化的成果。
第三点,推进城镇化。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推进城镇化作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城市化、城镇化是中国今后发展最大内需潜力之所在。扎实地来提高城镇化的水平和质量,关键是有序推进农业人口的市民化。现在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去年应超过52%,现在城镇人口,常住人口超过7亿,农村人口已经是6.6亿左右,中国已经是城市化的国家,但是城镇化的质量是不高的,现在每四个城镇常住人口当中,就有一个是外来的流动人口,没有户口,没有户籍的常住人口。常住人口当中,实际上外来的没有户口的常住人口,他的就业质量、福利保障,跟户籍的城镇人口有很大的差距,这就是城镇内部新的二元结构,有城市内部大量的农民工进城形成的二元结构,造成的差距,是我们国家现在发展面临最突出的差距,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城市就业,生活,但是难以融入城市,起不到减少农业人口,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的作用,大量的流动人口融入不了城市,一定会积累很多矛盾。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绝对不是简单的给他改户口,关键是贫富均等化。所以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对常住人口要实现全覆盖,我们现在面临最突出的问题是很多福利跟户口是挂钩的。我们的目标就是要逐步剥离粘附在城镇户口的各种福利,最终实现二者完全脱离。这是我们的目标,希望实现这个目标不要花太长的时间,一定要给农民工看到希望。
讲到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再补充几个观点。
第一个观点,要防止盲目地追求城市的豪华,不能盲目地追求城市的豪华。现在沿海很多城市,实际上比欧洲的城市建的要漂亮,有的要漂亮多了。我们一说要推进城镇化,一定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改善民生上,而不是片面追求城市的豪华程度。
第二个观点,要防止还是在不断地强化投资的驱动。我们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逐步转到消费驱动。如果城镇化的发展主要是靠投资来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了。
第三个观点,我们要防止加剧产业的雷同和产业的过剩。这点是我们现在面临非常突出的问题。
第四个观点,防止继续走圈地的道路。现在整个中国的发展,一年需要建设用地800多万亩,基础设施建设去年需要361万亩,工矿业大约需要268万亩,房地产是200万亩。很多城市吃饭靠财政,建设靠土地出让收益,大量的依靠卖地收入搞城市建设,是不合理的,是不可持续的。所以,土地财政要转型,我们要探索建立由地方的主体税源和主体税种,让地方有可持续的财税来源。
第五个观点,要防止搞片面的大城市化。城市过大,一定会增加经济发展和老百姓生活的成本,这点对我们13亿人口的大国,今后还有3亿多农民要进城,如果将来北京有五六千万人,真是很难想象有多么拥堵,环境有多么糟糕。
第六个观点,要防止走高耗能的老路。现在城市的耗能,能源的消耗,60%是跟交通和建筑有关的,城市化、城镇化一定要走低碳的道路,一定要走绿色发展的道路。
第七个观点,要防止在城镇化的过程中造成农业的萎缩,造成农民的破产,造成农村的凋零。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而且要明确讲,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也就是说中国的现代化一定要做到双轮驱动,这两个轮子一个是城镇化,一个是农业、农村的现代化,不能够单方面用力。我们必须要努力通过改革,努力构建一个新型的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
我就讲到这儿。谢谢大家。
延伸阅读:如何认识我国的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顾名思义,就是能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品。它包括三层涵义:一是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二是能够最大限度地稳定粮食供应,三是确保所有需要粮食的人都能获得粮食。
粮食安全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目前国内比较统一的认识是三阶段论:
粮食安全的第一阶段,是国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期。改革开放以前是比较典型的第一阶段。这一时期的特征是粮食还没有满足消费需求,需要整个社会不遗余力地将粮食生产放在突出位置,粮食商品量占总产量的比重很低,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很低。这一阶段的粮食安全问题可以表述为,随时向民众供应足够的基本食品,简言之,就是人人有饭吃,整个社会刚刚进入温饱阶段。这一时期粮食安全的重点是总量保障。
粮食安全的第二阶段,是国民经济发展到中等水平。其基本特征是粮食生产已经可以在总量上满足需求,社会已经摆脱了粮食短缺的困扰,其他食品如水果、蔬菜、肉禽蛋鱼等丰富起来,人们的选择性明显加强,小康社会的种种特征日益明显。这一时期粮食商品化率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接近50%。这一阶段粮食安全可以表述为,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买得到并买得起粮食,整个社会已进入小康。这一时期粮食安全的重点转变为流通保证。
粮食安全的第三阶段,是国民经济发展到工业化水平时期。二元经济结构得到根本改变,粮食生产已经基本实现了规模化和机械化。这一时期的特征是粮食生产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人口总量趋于平稳或下降,因而对粮食的消费也趋于平稳。在粮食消费中,人们更多的关注已不是总量和品种问题。这一时期粮食商品量占总产量的比重在80%以上,城镇人口规模远大于农业与农村人口规模。这一阶段的粮食安全可以表述为,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食品,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在这一阶段,粮食的消费在人们日常消费食物中的比重开始显著下降,其他食物消费的重要性逐渐高于粮食,粮食安全将逐渐让位于食品安全或食物安全。粮食安全的重点,转变为食品的营养和卫生保障,以及随生活水平提高而产生的食物偏好。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转型的历史进程中,强调逐步以食物安全取代粮食安全,扩大对粮食安全认知的内涵和外延,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我们一方面可以看到,粮食安全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农业现代化是粮食安全的保障。同时,我们更要充分认识到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与粮食安全的现实矛盾。其中,最核心的矛盾便是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对粮食生产的“挤出效应”。这必然注定了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粮食安全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和紧迫性。
文章来源:慧通农牧信息资讯转载,欢迎垂询交流!电话:028-65162618转805 业务QQ:2467697782信息咨询:028-65162618-808,销售:028-65162618-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