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通综合报道:
(2013年2月27日)记者在山东、广东、江西、江苏等我国农产品主要出口省份采访发现,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存在明显的“高质量农产品都出口”倾向。前段时间国内市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而出口农产品都保证了质量安全。
内外有差异
山东省枣庄市德丰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营地瓜干、粘玉米的企业,出口目的地包括日本、韩国和东南亚。最近几年该公司也在开拓国内市场,目标主要是超市和大型农贸市场。
德丰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广锋说:“出口的产品每一批都要经过严格质量检验,先由枣庄市质监局抽样,然后把样本送到青岛海关,青岛海关再委托有资质的监测机构进行检测。检测内容非常多,光地瓜干就要检测十多项。不仅产品要检测,就连地下水和土壤都需检测,地下水3个月检测一次,土壤一年一测,任何一项不达标都不能出口。”但是,用于国内销售的农产品质量监控明显不同。公司内销产品检测省事,质监部门每年对产品质量进行抽检,合格之后企业就有了销售资格,只要企业自己检验合格,就可直接进入市场。
效益驱动力
出口农产品高质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质量监控体系更严密、生产专业性更高、市场价格调控力度更大。
从历史上看,最初我国的农产品出口承担着为国家创收外汇任务,一直以来西方国家标准比国内标准高。从现实看,出口农产品生产及销售的专业性、组织性和标准化程度更高。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的有机食品八成以上用于出口。万载县有机农业办公室副主任陈湖南说,该县通过不断推进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从产前种子来源、到产中有机技术规程操作和监控体系的完善,以及产后销售服务,形成一整套专业操作体系,为农产品质量提供有效保障。
出口农产品质量监控体系更严密。检测系统更全面,不仅包含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指标的检测,还有生产源头的土地、地下水等有关要素。在监管上,出口农产品也比国内销售更容易。出口的产品不论来自哪个地区,都需集中到海关,只要海关这个环节做好检测,就能保证产品质量。
出口农产品市场价格调控作用力度更大。虽然出口目的地对我国农产品提出很高的质量要求,但其购买价格也给国内生产主体生产更高质量农产品提供效益驱动力。
破解“质量关”
有关基层干部和专家认为,我国出口农产品的生产模式和经营机制,是现代农业在中国国情下实践,可以总结并因地制宜进行完善推广应用。
要提高小区域内规模化、组织化和专业化经营程度,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程度。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朱道林说,从当前外贸农产品的生产形式上看,这些农产品大多数集中于县市甚至乡镇范围内,某种相对集中生产的农产品在一定区域内品种相对统一,种植规模化程度较高,有实行标准化生产的基础。
强化监管有效性、针对性,破解监管不力。我国农产品生产现状“散、碎、多”,千家万户生产,不可能全部进行检测,难免有漏网之鱼。需建立健全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农产品质量要“有据可查”。从长期看,需从针对性和有效性着手,建立多层次、多主体的监管体系。
增强市场价格调控力度,使农产品价格能够充分反映质量层次,增加供应方自觉提高产品质量的动力。此外,还需提高市场诚信建设,加大市场主体违规成本。
文章来源:慧通农牧信息资讯转载,欢迎交流垂询!电话:028-65162618,信息咨询:028-65162618-808,销售:028-65162618-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