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通综合报道:
2015年8月3日消息,托市收购难以为继已基本是共识,但怎么改革,用什么政策替代,政策届、学界仍没有一致意见。“目前仍然是疑虑重重,决策层举棋不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程国强日前在“2015年中国农村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
他表示,目前农民、相关机构对托市收购的路径依赖严重。政府举棋不定的原因在于,“如果不托市价格可能会跌到非常低的情况,怎么办?但是如果托市,库里的东西怎么办?库存的压力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个时期。”程国强表示。而2014年在棉花、大豆试点的目标价格,执行中操作成本高,也使政府在是否让临储退出、用目标价格替代上难以决断。
在前述论坛上,不少专家学者就托市收购制度如何改革,提出了建议。而对于市场十分关注的下一步玉米临储收购是否会退出,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告诉记者,还没有定,仍在研究。
目标价格“升级版”
程国强是目标价格制度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即政府不再直接入市收购,而是将目标价格和实际市场价格之间的差价补贴给农民。不过,他7月30日在论坛上坦承,实际操作以后确实比较难,包括农户的面积怎么定?如何规避道德风险?价格下滑以后怎么办?预算约束等等,很多问题。“目前试点一年,我们也在做评估,我估计结果不会很好。因此,我们觉得应该从操作层面、完善层面探清思路。”
为此,程国强抛出了目标价格制度的“升级版”。他表示,这个升级版的核心就是由目前补特定农产品,即针对某个具体农产品的补贴,改为非特定产品,即对所有品种。不管生产者在地上种什么,单位面积所获得的补贴都是一样的。
“升级版”不再以价格为补贴的触发水平,只是针对面积进行补贴,单位面积补贴以补偿一定比例的种植平均物化成本为测算基准。补贴只针对法定承包地,补给实际种植者,并可以和现有的直接补贴相衔接。
他认为,改为非特定产品补贴至少有两个好处。一即可以规避中国承诺的WTO “黄箱补贴”微量允许上限。中国加入WTO时承诺,价格支持、与农产品现期产量、面积等挂钩的直接补贴等对贸易有较大扭曲作用的“黄箱补贴”不得超过产值的8.5%。这既要求根据农业总产值计算不能超过8.5%,也要求单个品种的补贴不能超过该品种产值的8.5%。程国强表示,中国不少农产品,“黄箱补贴”已经没有提升空间,“稍微有增量就会突破天花板”,但从总产值算,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第二,不扭曲市场。农民可以根据市场决定种什么,有助于优化粮油品种结构。不过,政策可以约定一个补贴范围,比如粮食,不能是蔬菜水果这些产品。
“对临时收储,我个人主张应该尽快退出,这个玩不下去了。”程国强表示,如果能够在明年将所有的临时收储政策退出来,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等都退出来的话,就可以考虑实施目标价格补贴“升级版”。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也在论坛上主张,用土地补贴取代现有的农业补贴。不过,他并不主张限定补贴品种范围。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他曾在今年的政协提案中表示,实行土地补贴,可以更科学合理地调整农产品贸易结构。中国的土地面积紧缺,合理的农产品贸易结构是进口土地密集型产品,也就是亩产水平低的产品,例如大豆、油菜籽、棉花等。进口这些产品,可以节省出更多的耕地,去生产其他高亩产或高附加值的产品,例如玉米、蔬菜和水果等,以减少这些产品的进口或者增加这些产品的出口。
争鸣解决方案
论坛上,专家学者提出了多种意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主张,首先要厘定合理的粮食生产目标和储备率,“过度生产与超额储备,耗费大量公共资源。这是一种新的不安全。”
马晓河更直指,粮食“十一连增”是政绩工程,“谁当部长都不愿意在自己任里让它减产”,然而,“粮食生产是有波动的,市场是有波动的,自然环境有波动,非得通过行政干预让它只增加产量,不减少产量。弦永远绷得这么紧,行吗?像人一样,永远超速跑总有一天会死的,但是我们谁也不愿意让它慢下来。”马晓河说。
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粮食安全线是库存消费比达到17%-18%。马晓河认为,中国区域大,流通条件落后,但库存消费比在30%就够了。“我们现在是70%的储备率,是不是要把储备搞到百分之百?得有个头。”他认为,应取消临时收储政策,制定国家的目标储备政策和目标价格政策。每年国家政府收购,保持储备率30%,收购指标按比例分到农民手里。马晓河并认为,增量补贴应该用于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调整农产品结构、农民技术培训、支持农业走出去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既然现在补贴制度改革先立后破、中央统一设计很难,可以考虑不必采取一刀切的方式,给地方更多空间,让地方去探索。
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黄季焜则强调,决策层不应总想着用一个政策去解决所有问题,“农民收入问题、粮食安全、市场供给等都要解决,这不现实。最好是一个政策就解决一个问题,其他问题再找别的政策。”
他认为,解决中国“三农”问题不应倚赖补贴。“制度创新不要钱,技术进步花的钱很少,还有市场改革。”黄季焜表示,过去中国取得成功就是靠这三大法宝,“过去是这样,现在还是要这样,未来也应该这样。
文章来源:慧通农牧信息资讯转载于财新网,欢迎垂询交流!信息咨询:028-65162618-808,销售:028-65162618-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