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通综合报道:
(2013年1月31日)1月25日,全球最大乳制品出口国新西兰奶制品被曝光检出含低量二聚氰胺(英文名DCD,也称双氰胺)。“走出去”或宣布即将“走出去”在新西兰建厂的国内乳企意外“躺枪”。
自从2008年我国乳业爆发三聚氰胺事件以来,国内消费者“崇洋”风愈演愈烈。雅培、惠氏等洋奶粉品牌虽然几经涨价,在国内市场份额仍在逐渐扩大。为顺应需求,国内乳业开始“走出去”建厂。
海外建厂消息发布不久,一直被认为是乳业“净土”的新西兰也被曝光出问题。业内专家指出,“国内乳企纷纷走出去建厂,消费者对国产奶粉不信任是最根本的原因”。
国内乳企扎堆出海
就在国内消费者将新西兰视为奶源的“净土”之时,危机爆发了。
1月25日,有媒体报道称,“全球最大乳制品出口国新西兰奶制品被检出含低量二聚氰胺(英文名DCD,也称双氰胺),新西兰政府已经下令禁售含DCD产品。”
这一消息令不久前刚刚发布在新西兰建厂消息的伊利和雅士利意外“躺枪”。当日,雅士利股价暴跌。更有业内人士分析称,二聚氰胺事件很可能会影响到国内企业在新西兰建厂的计划实施。
对此,伊利选择了沉默。雅士利方面则表示,新西兰建厂计划不会因此受到影响。
本月上旬,本土奶粉企业雅士利表示,将投入11亿元在新西兰建立工厂,相关政府审批工作已经开展。雅士利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投资总额估计为人民币11亿元。选址位于新西兰北岛中部的怀卡托地区,这里正是新西兰奶源的核心地区。
“新西兰工厂将主要生产婴幼儿配方奶粉成品及半成品,预计在明年下半年落成投产,年产能约为5.2万吨。”该负责人介绍。雅士利目前奶粉年产能约为8.5万吨,新西兰工厂的产能相当于目前雅士利奶粉产能的61%。
2012年12月17日,国内乳业巨头伊利公告称,拟在新西兰新建年产47000吨婴儿配方奶粉项目,投资总额约11亿元人民币,将于2014年6月份投产。
“走出去”寻觅奶源的国内乳企不仅仅是这两家。去年9月,成立于青岛的圣元国际宣布斥资7亿元人民币在法国西北部新建奶粉加工厂。2010年,光明乳业3.82亿元控股新西兰乳企SynlaitMilk。通过收购,在海外建立原料供应基地和生产平台。
有媒体1月28日报道称,蒙牛近期也花大价钱引入3000头新西兰纯种荷斯坦奶牛,以期提高乳品质量。
三聚氰胺后的信任危机
自从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国内市场以雅培、美赞臣、多美滋、惠氏为代表的洋奶粉市场份额逐年扩大。
“现在一家就一个孩子,大人再苦再累,也愿意给自己的孩子提供最好的。”家中宝宝1岁半的孙女士称,“奶粉就是孩子的口粮,真要是出现三聚氰胺那种事情,那这一家子的幸福就都给毁了,我们能不给孩子精挑细选些吗?”
孙女士说,国内乳业太乱了,真真假假难以分辨,孩子吃的奶粉都是远在美国的亲戚在当地买后快递到国内的,虽然很周折,但从不敢马虎。
2008年爆发的三聚氰胺事件是我国乳制品行业发展过程中的分水岭。调查显示,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前,国内市场上国产奶粉和洋奶粉市场份额各占一半,消费者对国产奶粉品牌持有一定信任度,在挑选乳制品时也没有现在这么紧张。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后至今,国内乳业遭遇信任危机,洋奶粉市场份额逐年扩大。
有专家指出,目前在我国一线城市,四大洋奶粉品牌雅培、美赞臣、多美滋、惠氏占到80%以上的市场份额。
“上个月我的一个朋友生了宝宝,我本想给朋友带过去两箱公司的婴幼儿奶粉。可又担心人家看不上国内的牌子,犹豫了半天都没敢带。”东北一家奶粉企业高管对记者说,“其实洋奶粉用国外的奶源,为节省成本,有些是将大包粉运到国内后再灌装成小包装的,经过长时间的物流运输,奶粉远没有用国内本土奶源的新鲜了。但现在消费者就是不信这些,我们做企业品牌推广也很难。”
业内人士透露,近些年在国内畅销的洋奶粉完全使用进口奶粉或者直接在国外生产,成本低但是销售价格高,这让国内品牌处于双重价格压力中。雅士利、伊利、圣元三家企业的海外项目建成后将共计贡献出近20万吨奶粉产能,约等于去年前三季度我国奶粉总进口量的四成。
“涉洋”以提高信誉度
乳业专家称,“国内乳企纷纷走出去建厂,消费者对国产奶粉不信任是最根本的原因。”
上月,伊利集团表示,目前国内原奶因供给关系不平衡、奶牛饲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未来一段时间内原奶价格仍将高位运行,降低产品利润,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综合比对全球主要乳制品生产国家原奶价格,新西兰的原奶价格相对较为便宜。”伊利称。
除了口碑与成本,在新西兰建厂还有关税上的优惠。伊利表示,中国与新西兰已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在2020年乳制品的进口关税将降至零,这对于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增强企业竞争力有积极作用。
雅士利负责人称,除了中国政府对新西兰出口到中国的婴幼儿奶粉实施零关税政策之外,中国与身为农业、畜牧业大国的新西兰在资源上有很大的互补。
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资深乳业分析师宋亮表示,国内进口奶粉供不应求及企业频繁涨价,已经引起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并采取了相应措施。继2012年下调进口奶粉关税之后,今年进口奶粉关税再次下降至5%,同时鼓励国内奶粉生产企业“走出去”。“但我国乳业面临的问题,最根本的还是化解国内诚信危机,重新树立起对国产品牌奶粉的消费信心。”宋亮说。
乳业专家王丁棉亦表示,中国消费者对进口奶源的需求,让国内企业对在新西兰等奶源丰富国家建厂、收购趋之若鹜。更重要的是国内企业“涉洋”还可以提高品牌的信誉度,同时规避国内存在的质量安全风险。“国内乳企纷纷走出去建厂,消费者对国产奶粉不信任是最根本的原因。”王丁棉指出。
据中投顾问公司估计,截至2011年6月,伊利、雅士利在国内婴幼儿奶粉市场中共占据超过16%的份额,其决策方向往往成为行业风向标。
新西兰奶源遭不信任
因消费者对国内奶源的不信任“走出去”建厂的国内乳企,面临新西兰奶源亦不被信任的风险。
1月27日,新西兰初级产业部发布声明称,只有不到5%的新西兰农场使用了DCD,并且一年只用两次。每次的使用只会使牧草在短短几天内有微量残留,这意味着只有极少数的新西兰奶牛在极有限的时间内会接触到DCD。
该部门表示,在出口的乳制品中存在DCD残留的机会是微乎其微的。此外,自2012年9月之后在新西兰就没有任何DCD的使用。新西兰目前所生产的任何乳制品都不可能有DCD的残留。
尽管新西兰政府一再强调该国乳制品的安全性。但在近几年经历了三聚氰胺、蒙牛牛奶被检出致癌物黄曲霉毒素M1超标、伊利奶粉汞含量异常等事件后,国内消费者对乳品安全问题,已如惊弓之鸟。
消费者担心,“极微量”双氰胺残留也可能有损健康。网友“依依MM琼”称自家宝宝长期吃新西兰奶粉,她在微博上说:“急急急!到底哪些奶粉被测出有双氰胺啊?”部分网友呼吁相关机构公布被检测出含双氰胺的乳制品品牌、原产地及批次。
“沫溪shengli”在微博上说:“我对乳制品市场很失望。之前发现三聚氰胺,现在发现双氰胺,不知道明天还会发现什么!”
行业人士相对更为理性。上海奶业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曹明表示,根据目前掌握到的情况来看,被检测出的双氰胺并非人为恶意往奶制品中添加,这与此前三聚氰胺事件的性质完全不同,而且经过土地、草木、乳牛、牛奶的层层转化,含量极少,对成人不会有太大影响。
宋亮认为,要看乳制品是否安全,更主要还是看一个国家的生产监管体系是否完善,在这方面,新西兰是值得信任的。他同时提醒,此事也给中国消费者敲了个警钟,不要对洋奶粉盲目崇拜,任何国家的奶粉都没有绝对安全的。
“希望广大消费者理性看待此事,”王丁棉称,“同时,我国相关部门也应组织做好风险评估,让消费者更加透彻的了解此事,避免不必要的恐慌。”他认为,已经有计划或是正就新西兰建厂事宜进行相关谈判的国内乳企,不应受到此事件影响,海外建厂应该按照原计划进行。
“走出去”的结果未知
高调宣布“走出去”,但具体投入产出情况如何,尚未可知。
早在2010年就宣布3.82亿元控股新西兰乳企SynlaitMilk的光明乳业,对于这一收购后期所带来的成果,具体投入产出情况如何,在近3年的时间里,并没有进一步公布。
此外,2010年5月,饮料巨头娃哈哈在北京宣布进军奶粉市场,为了与国产奶粉划清界限,娃哈哈爱迪生奶粉全部由荷兰贴牌生产,高调启用“洋代工”。在宣传策略上,娃哈哈强调“100%原装进口”。在奶粉上市发布会上,娃哈哈集团总裁宗庆后对爱迪生奶粉寄予厚望,但据业内人士透露,爱迪生奶粉这几年销售的不温不火,当时设定的目标并未实现。
王丁棉指出,海外建厂需要企业拥有很强的实力,从目前来看,企业放出这一消息,追求广告效应会更多一些,未来具体实施及经营怎么样,现在还不好说。
近日,中国乳业协会刊文指出,2013年中国生鲜奶产量和乳制品需求量仍将增长,但生鲜奶的供给缺口仍高达300万-400万吨。王丁棉指出,乳企到海外建厂,就可以控制奶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个缺口。
文章来源:慧通农牧信息资讯转载,欢迎交流垂询!电话:028-65162618,信息咨询:028-65162618-808,销售:028-65162618-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