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通综合报道:
2012年,国内稻谷总产量达到20429万吨,比上年增长328万吨,增幅1.6%,实现连续9年增产,为有效满足国内供应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然而,稻谷获得历史性的丰收后,收购形势却不尽如人意。中晚稻登场后,稻米市场行情低迷,收购进度较为缓慢,购销趋于冷清。虽然国家为此启动了了托市收购,但依旧无法改变收购偏慢的格局。从2012年12月中旬始,国内中晚稻收购进度不断放慢。截至12月15日,湖北、黑龙江等17个主产区收购中晚稻2882.4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19万吨;12月20日,17个主产区收购中晚稻3097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38.6万吨;12月25日,17个主产区收购中晚稻3322.2万吨,同比减少164.4万吨;12月31日,湖北、黑龙江等17个主产区收购中晚稻3535.6万吨,同比减少348.7万吨;1月5日,湖北、黑龙江等17个主产区收购中晚稻3679.4万吨,同比减少471.9万吨。越是临近年底,中晚稻收购进度却越慢。为什么在供应形势大好,国家启动托市收购的背景下国内中晚稻收购进度同比偏慢呢?
原因:
一是天气不佳,雨雪偏多,影响稻谷购销。2012年11月份以来,我国气温偏低,雨雪天气偏多,11月下旬以来,全国平均气温为近28年最低。恶劣的天气一方面严重影响了物流运输,导致农户出售稻谷困难,企业收购受阻。另一方面,雨雪天气偏多也不利于稻谷翻晒,使得高水分粮食增多,影响企业收购。如东北地区2012年12月份再次遭遇持续大范围降雪天气,新粮上市一再受阻,售粮进度明显偏慢。截止到1月初的不完全统计,黑龙江省内农户已经销售水稻的比例约占总产量的35-40%,水稻销售进度要比去年慢5-10%水平。江西省贵溪市粮食生产顺利实现“九连增”,然而,秋粮收购却不如意。截止12月底,该市秋粮收购总量不足1000万公斤,约为2011年的1/5。
二是行情低迷,购销双方无心恋战。2012年四季度以来,稻米行情持续低迷,虽然部分主产区启动了托市收购,但稻米行情不为所动,依旧走势疲软。由于稻米后期走势尚不明朗,企业入市收购较为谨慎也就可以理解了。而随着稻米市场的持续走低,中晚籼稻价格已低于前上年的水平,粳稻收购价格也已回落至去年同期水平,很多农户增产不增收,农户对当前的价格非常失望,惜售心理也不断增强。由于企业收购积极性低,农户不愿卖,购销双方的这种僵持,使得今年中晚稻收购进度低于往年。
三是春节推迟导致消费旺季延后。刚刚过去的2012年为双闰年,既是阳历闰年,又是农历闰年。由于农历龙年多了一个闰四月,从2012年1月23日开始,至2013年2月9日结束,长达384天,使得即将到来的蛇年春节要较上年推迟18天,消费旺季自然较上年也要推迟两个多星期。企业的节前备货因此也将相应被推迟,企业前期收购进度放慢也似乎顺理成章。
四是进口大米激增导致企业稻谷需求下降。2012年国内外大米价差扩大,进口大米利润丰厚,推动我国大米进口大幅增长,达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水平。据海关统计,1-11月国内累计进口大米203.91万吨,同期大米出口总量为25.84万吨,净进口量达178万吨,较上年全年的的57.5万吨大幅增长。而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中国2012年进口精米260万吨,同比增长将超过4.5倍,进口量创出历史新高。由于年净进口大米达200万吨左右,相当于300万吨稻谷,这就意味着加工企业可以从市场上少采购300万吨稻谷,这与年底主产区中晚稻收购量较上年同期减少348.7万吨较为接近。而实际上,除了官方渠道进口外,还有部分大米是通过其它渠道流入国内的,这部分大米对应的应该是国内稻米需求增加的部分。由于进口大米大量流入国内,企业采购有了更多的选择。而有了进口大米的补充,企业库存不缺,在收购市场上放慢收购脚步也就可以理解了。
虽然在上述几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稻谷收购进度偏慢。但深入分析可以发现,最关键的因素是大米进口激增。如果雨雪偏多,不利于购销,势必会导致局部地区稻米因供应不正常而出现价格异常波动,但是通过各地价格监测并没有发现稻米价格出现异常波动情况,说明天气原因并非主流原因。如果行情低迷导致农户惜售以致收购进度放慢的话,那么在农户长时间的惜售后,市场供应理应会感觉偏紧,并导致稻米价格价格出现上涨。但实际上,中晚稻上市以来,价格一直低迷,托市收购启动也没有出现象样的行情。如果是春节需求旺季推迟导致收购进度放慢,那么,现在已进入了农历十二月,收购进度理应会有所改善,而实际上,收购进度却有越来越慢的趋势,随着后期旺季的到来,收购进度能否改善值得关注。既然前面三个因素都无法有效解释中晚稻收购进度放慢的原因,那就剩下进口大米激增这个因素了。进口大米激增其实是从2012年年一季度就开始显现了,此后一直贯穿到全年。进口量的持续增长与国内收购进度不断放慢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同时它也是导致国内市场低迷的重要原因。
影响:
市场行情可能持续受到压制
今年国内中晚稻较上年增产了250万吨以上,而目前的收购量却较上年少了348.7万吨,由此推算出当前农户手中存粮较上年同期多600万吨以上,且稻谷市场的供应压力短期并没有有效化解的可能。在巨大的供应压力下,预计稻米市场难以摆脱低迷走势。而稻米市场的持续低迷,反过来也将影响企业的收购积极性,或使稻谷收购进度更慢。
不利农户增收打击种粮积极性
一方面,由于稻谷收购进度偏慢,市场收购主体缺乏,有限的收购对标准要求更为严格,农户出售环境更为不利,若手中的稻谷不能及时出售,潜在的收益就不能转化成现实的收入,增收就更无从谈起。另一方面,由于当前的稻谷价格甚至低于上年同期,而农户的种粮成本依旧在上涨,即使增产,也会出现增产不增收的局面。农户不能实现增产增收,势必将对来年的种稻收益持怀疑态度,影响第二年的种粮积极性。
农户存粮增多,储粮损失也将增加
无论是从储粮的设施、储粮的技术还是储粮的管理等方面看,农户的水平都是最落后的,每年因农户储粮不善导致的损失也较为惊人。据专家估计,中国农户储粮造成的平均损失为7%-10%,每年损失约为300—450亿斤。由于收购进度偏慢,当前农户手中的存粮较上年同期要高出600多万吨,这些稻谷在农户手中每多存一天,其损失就会多一天。若是多存半年,则将会多损失20多万吨。宝贵的粮食若就此损失掉,将是十分令人痛心的。
建议:
合理控制大米进口数量
近年来,国际大米供应相对充实,价格与国内相比较为低廉。而国内大米需求旺盛,中长期看仍面临着供应偏紧的可能。因此,利用国际大米价低量足的时机适当进口,有利于满足国内供应,丰富人们选择,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可谓利国利民。但进口量需要合理掌握,不能危及国内的粮食安全。目前来看,虽然2012年进口大米激增,但尚在合理范围之内。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2012年中国一年的大米消费量约为1.4亿吨,2012年国内净进口大米约190万吨,占比1.4%,尚不会危及国内稻米安全。目前公布的进口额度为532万吨,占比约4%,低于5%的警戒线。但若进口额度用足的话,考虑到大米走私部分,实际有可能会突破安全警戒线,进而可能危及粮食安全,因此大米进口额度控制在400万吨左右较为稳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