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以前的大部分时间,市场主要以加工企业和贸易商收购为主,储备轮换补库为补充(2008年曾全面启动临储收购)。2011年以后,尤其是2013年以来,随着稻谷生产的连续丰收,最低收购价预案启动已成常态。截至2015年3月底,全国累计收购2014年产中晚稻6765万吨,同比增加572万吨。其中临储收购中晚稻2807万吨,较上年增加113万吨。
2015年早籼稻托市收购预案于7月28日在安徽、江西、湖南3省启动,湖北省在7月30日启动。这是我国连续3年启动早籼稻最低收购价预案。
2015年9月23日起,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率先在安徽省启动,9月25日、28日、30日,四川省、湖北省和河南省也先后陆续启动预案,预计其他主产区随后也将启动预案。
2.稻米销售
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计,2015年国内稻谷总消费量约19000万吨,同比减少178万吨。其中,口粮消费约16900万吨,同比减少20万吨;饲料用粮约900万吨,同比减少120万吨;工业用粮约1020万吨,同比减少40万吨。除种用和饲用以外,稻谷一般要加工成大米后才会出售。
我国大米市场化改革较早,市场化程度也较稻谷彻底。经过10年来的发展,目前稻米销售已经基本形成了多元化、多渠道的销售格局和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销售主体有加工企业、经销商、米店、超市和便利店等,还有少量的网上销售。
由于目前大量稻谷掌握在国有粮食企业,因此,国有粮食企业的稻谷销售是国内稻谷销售的主力军。国企稻谷出售主要分为正常的储备出库和临储稻谷出库,两者出库都需要进行拍卖。储备稻谷出库是一种正常的储备轮换业务,年度内轮入轮出相对平衡。
由于库存庞大,临储稻谷的出库更受市场关注。椐统计,从2014年5月临储稻谷再次开拍至2015年9月30日,临储稻谷成交总量为1026万吨,月平均成交量约60万吨。其中,早籼稻成交81万吨,中晚籼稻成交432万吨,粳稻成交513万吨。
3.大米进出口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一直是大米出口国。2012年以后,由于国内外大米价格倒挂,我国由大米出口国一跃成为主要的大米进口国。据海关统计,2012年我国大米进口量约为236万吨,2013年和2014年分别进口大米约224万、256万吨。我国进口大米的主要来源国是越南、泰国、巴基斯坦和缅甸。2014年我国累计进口大米255.7万吨,同比增加31.3万吨。其中,进口越南、泰国和巴基斯坦大米分别为135.3万吨、72.8万吨、40.7万吨,分别占总进口量的52.9%、28.5%和15.9%。
如果算上走私大米,则大米进口总量很可能超过400万吨。据越南粮食协会统计,2014年中国从越南进口大米约210万吨,说明至少有70多万吨的越南大米是走私进口的。2015年1~8月大米进口量196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约18%,进口势头依然强劲。
我国大米出口量在2003年达到本世纪的最高点后,开始呈下降趋势。
近年来,由于国内大米价格较高,国际竞争力下降,出口更为困难。2014年我国累计出口大米41.9万吨,同比减少5.9万吨。其中,出口朝鲜、日本和蒙古分别为6.4万吨、2.5万吨和1.95万吨,分别占总出口量的15.2%、5.9%和4.7%。2015年前8个月,我国出口大米14.2万吨,同比增长5%,总量依旧保持在较低水平。
我国出口大米多为粳米,进口大米多为低端籼米。虽然年进口量不到国内总消费量的2%,但对国内大米供求的负面影响却越来越大。我国稻米本本就供应过剩,在廉价的进口大米 冲击下,国内稻米市场压力增大,国家不得不频繁启动托市收购来稳定稻米市场。大米大量进口,对我国的大米加工业也造成了较大冲击,加剧了产能过剩。同时,低端大米的流向是从沿海向内陆、销区向产区,与原有的稻米流向相反,加重了我国产销区间的不平衡现象。
4.我国稻米供需继续宽松
2014年我国稻谷产量20642.7万吨,当年进口大米256万吨,折合稻谷约390万吨(按出米率66%计算),供应总量21033万吨。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计,2014/2015年度国内稻谷总消费量约20078万吨,2014年我国出口大米41.9万吨,折合稻谷63万吨,需求合计20141万吨。
2014/2015年度我国稻米供需平衡有余,当年结余892万吨,粳籼稻米均呈供大于求的态势,期末库存量继续增加。
2015/2016年度,预计我国稻谷总产量20700万吨,进口折合稻谷420万吨,稻谷总供应量21120万吨。预计国内稻谷总消费量约19000万吨,出口60万吨,总需求量约19060万吨。
全年继续供大于需,预计结余2063万吨,库存将继续大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