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通综合报道:
近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表示,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民不满足于吃饱,还要吃好,我们也改变了战略,既要高产,又要优质,但有个前提,不以牺牲产量为代价来求优质。袁隆平这番话不难理解,即粮食生产要在保证充足产量的情况下提高质量。
对此自然有人表示反对,特别是搞经济的人,他们认为市场是具有调节作用的,社会已经发展到了人们追求质量的时代,当高质量低产量的生产比原先低质量高产量的生产可以带来更多效益时,生产者自然就会向优先向前者靠拢。当产量需求又重新增加到阙值,使得双方的盈利发生逆转的时候,生产者又会倾向于产量。这种动态的平衡使得粮食生产可以维持很好的状态,并不需要一味强调产量。
或许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市场价格的调节真的会是优化资源配置的最好选择。但是粮食生产却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学问题,而是关系到群众基本生存的社会学、政治学问题。用经济学来试图解决社会学,就如同用投票来解决科学分歧一样,不科学、不合理、且不负责任。
我们必须明确粮食的定位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其首要的职能是满足群众基本生活需求,而不是为富人服务。倘若有一位巨富突然想吃从未吃过的优质粮食,用高价租下最高产的土地,只种一两株庄稼,显然是会被舆论指责的。因为其行为直接影响到了大众的利益和需求。
所以在粮食生产的问题上,我们的生产原则实际上是保障群众的最基本需求为优先的,而不是满足不同消费层次乘客的需求。这和我们公共管理其他领域上的核心逻辑是一致的,比如即便是总被骂的铁总都深谙这一点,在春运期间客流压力大时会将卧铺下铺改为硬座、客流量大的车次不设软卧、路途几小时的车次不设卧铺,就是因为明白保障最大众的最基础的需求才是首位,至于高端需求,则必须先满足低端需求后再说。
粮食生产关系到生存问题更是需要严格恪守原则。应当看到,在目前社会需求出现明显分层的情况下,很多生产者为了追求利益都涌向了高端生产的行列。很多资本也在此领域逐利,连恒大都开始试水高端农产品的生产。这种导向固然对于提高农业利润有很大好处,但是对于粮食生产却是有副作用的。当更多生产者去投身高端生产后,不仅生产者个人的利益会因为供需失衡而遭受损失,低端消费者更会因为对应产量的下降被迫提高生活成本。
因此袁隆平“不以牺牲产量为代价来求优质”的表示虽然让很多人觉得诟病,但却是我国粮食生产应遵循的根本原则。这与很多地方政府为了帮助农民脱贫,鼓励农民大量种植经济附加值较高的作物是违背的。所以从中央层面应当在当前大环境下,再次强调粮食产量的优先级。不过,也不应一味靠强制力来确保粮食的产量,强迫或要求农民种植指定作物。我们要看到农民在保证产量过程中,个人利益实际是受到了一定损失的,所以在耕种作物的选择上,对于牺牲了利益和质量,为产量做出贡献的农民,政府应当给予相应的补贴,进行经济上的引导。(中国经营网 王亚煌)
文章来源:慧通农牧信息资讯转载,欢迎交流垂询!业务QQ:2558423210,信息咨询:18030645652,18030401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