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通综合报道:
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头等大事。我国粮食生产已实现“12连增”,目前,市场稳定,供应充足,国家粮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但也要看到,粮食库存已达历史最高水平,粮食供给出现了阶段性、结构性过剩。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国家粮食安全政策专家咨询委员会今天成立。
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指出,我国当前粮食安全需要重点关注几个问题:首先是粮食安全形势的问题。目前粮食供求形势总体是好的。但从长远来看,人口增长、消费结构升级,未来还有耕地、淡水资源、劳力、生态承载力这些刚性约束也会越来越突出,因此进一步稳产、增产的难度会越来越大。另外我国粮食库存处于高位是一个不可持续的状态,不能以眼前的高库存来断定我国的粮食形势是高枕无忧的。
第二个方面就是粮食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问题,目前我国粮食领域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总量的问题,而是结构性问题,主要突出表现为玉米、稻谷阶段性供过于求,尤其是玉米,总库存里玉米超过了一半,而大豆的产区缺口逐年在扩大。另外高端优质的产品库存又存在不足,而高库存和安全储粮会带来严重的财政负担,体制机制的深层矛盾也会更加凸显。除此之外,任正晓还谈到,在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粮食市场将会加速实现与国际市场的深入融合,提高我国粮食的国际竞争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也要从供给侧发力。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就此做出评论。
李国祥:在12连增之后,我国粮食现在面临着高产量、高库存以及高进口问题,我们的总产量突破了6.2亿吨,去年的粮食进口量也达到1.3亿吨,现在整个粮食供求关系相当宽松。之所以我们国家在粮食数量很多的同时还大量进口,跟我们国家实行特殊收购政策、粮食补贴政策有很大关系,我们的农民长期以来注重粮食生产的数量,对质量以及市场的需求关注不是很够。
未来要想让中国的粮食整体提高竞争力,能够打得住市场不需要的进口,就必须调整完善政策。实际今年已经对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进行了改革,把过去由政府定价,指定主体收购,改为由市场供求关系自己决定价格,农民卖玉米主要根据市场价格进行销售;同时在价格之外进行补贴,即价补分离这样一个改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一,要通过结构调整,生产出优质粮食,如果农民生产的粮食品质不优,有可能加工企业或者用粮企业仍然会进口,那么国内生产的粮食有可能就卖不出去,所以提高品质非常重要。
第二,粮食的价格形成机制,基本就是市场化,除了稻谷、小麦之外,作为政府调控市场,我们不能完全放弃市场价格形成的影响力。现在整个中国的粮食市场,如果放开之后,基本上就跟国际市场深度融合。国际市场的价格是世界竞争力最强的国家来决定,美国的玉米竞争力最强,如果按照美国的玉米销售价格给中国玉米价格定价,那么每一斤大概只有5毛钱左右,这样中国农民生产玉米基本都要亏本。据测算,如果把劳动力和土地成本算进去,每亩要亏600多块钱,按照现在“价补分离”,基本是不能够将农民的利益损失补充上来的。所以怎样不出现错位竞争、恶性竞争的格局,同时政府怎样来有效影响国内的价格或者参照中国粮食的生产成本,掌控住国内市场价格的话语权,这需要特别要注意。
第三,我们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候,还需要将粮食的加工发展起来。现在我们的库存水平很高,之所以很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粮食形势好的情况下,价格稳定,很多居民不屯粮,粮食加工、粮食贸易企业很多都不存,我们粮食的库存主要是国家的库存。一般国际市场出现风云变化,特别是价格出现明显上涨时,居民可能就会增加库存,企业也会增加库存,我们的高库存就很可能会很快消化掉。经过比较,中国粮食的产量跟消费量目前大概是1.5:1,发达国家很多都超过了1.5:1,美国的产量跟消费量是2:1,这种产量和消费量比较高的关系,主要就是确保粮食的绝对安全。产量和消费量高度攀升的关系可能就会出现剩余,这个剩余怎么解决?主要通过加工,特别是深加工进行消化,当然有一些国家还通过出口消化,对于中国而言,深加工调节剩余非常重要。
文章来源:慧通农牧信息资讯转载,欢迎交流垂询!业务QQ:2558423210,信息咨询:18030645652,18030401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