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通综合报道:
国际大宗商品特别是农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对中国等亚洲经济体会带来多大影响?分析人士普遍认为,由于亚洲最主要粮食作物——大米的价格仍保持稳定,亚洲的通胀水平不会很快上升,预计各国接下来还可能继续降息。但从中长期来看,输入型通胀的风险也不可不防。
粮价上涨引多国高度关注
过去两个月谷物、油籽等农产品价格走高,推动全球粮食价格7月份猛涨。联合国粮农组织编制的一项覆盖55种食品的粮食价格指数7月份大涨6.2%,创下自2009年11月以来的最大涨幅。
不过,IMF和世界银行都认为,尚无迹象表明全球会重演四年前的大范围粮食危机。到目前为止,粮食市场还没有出现类似几年前的大规模出口限制和抢购风潮等极端行为,后者恰恰是加剧前一轮粮食危机的重要推手。另外,当前油价也比几年前接近150美元的高位要低不少。
但即便如此,粮价上涨也已引起了各国高度关注。本月初法国方面证实,法、美和今年G20轮值主席国墨西哥将在本月底开会,商讨是否需要在G20的框架下,就近期粮价上涨召开一次全球的高级别会议。
总体来看,各界仍认为,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迄今的上涨,尚未明显增大通胀压力。中金的经济学家在最新的宏观周报中指出,短期内,通胀不会成为美联储出台更宽松货币政策的障碍。7月份美国的整体CPI降至2010年12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亚洲经济体可能继续降息
汇丰银行的高级全球经济学家凯伦·沃德指出,从全球来看,今年以来大多数谷物的库存依然在相对高位,这将有助于缓解旱灾带来的供给压力。但沃德也指出,即便目前物价仍保持相对稳定,在未来几个月中,全球仍将看到名义通胀率的上升,特别是在食品消费占比较高的新兴经济体。
相比拉美等其他新兴经济体,沃德表示,亚洲所面临的这方面的通胀压力会相对小一些,因为亚洲最主要的粮食——大米价格迄今仍保持稳定。花旗的计算显示,相比小麦、玉米和大豆的价格,亚洲名义通胀度对大米价格的灵敏度要高出20%。
花旗认为,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不会实质改变亚洲的货币政策取向。考虑到三季度的通胀“基数效应”和之前油价下跌等因素,该行预计,中国、韩国甚至印度等亚洲经济体都可能继续降息。
不过,花旗也指出,考虑到农产品价格一向都是高度相关的,因此密切监控大米价格很有必要。野村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认为,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对中国通胀的影响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预计中国的CPI通胀很可能在第四季度回升,并在明年重返4%以上。
文章来源:慧通综合报道转载,欢迎垂询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