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通综合报道:
中储粮揭食用调和油行业乱象以营养高为噱头牟利
据经济之声报道,中储粮油脂公司下午发布金鼎调和油小包装产品,并明确公布了配方和比例。作为后来者,中储粮在食用油行业放了一“炮”,先揭了一揭食用调和油行业的乱象——调和油所含各种油料的具体成分和比例不透明,调和油生产企业往往只将具有较高营养价值、价格高的油品放很少比例,用价格低的食用油作主要成分,却将调和油以营养高的油品来命名,以此牟利。
调和油市场乱象丛生
公开资料显示,因为调和油具有营养多样、均衡的特点,所以2011年我国调和油市场消费量已经占小包装油消费总量的30%以上,终端市场上存在的调和油品种有二十多种。而前十名品牌占据市场72%左右的调和油份额,其余被区域品牌瓜分。
“但一个突出的现象是,这些调和油尽管都在名称上突出其最昂贵和最看重的油品,也会标注产品配料,但却看不到调和油所含各种油料的具体成分和比例。”中储粮油脂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庆荣说,目前调和食用油最大的问题就是成分配比不透明,老百姓缺乏知情权。
在不透明的情况下,调和油生产企业往往只将具有较高营养价值、价格高的油品放很少比例,用价格低的食用油作主要成分,却将调和油以前者来命名。
“很多的调和油,只是给大家一个概念,”中储粮油脂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庆荣透露,“有些品种,只添加了很少量的良好的品种,就可以叫橄榄调和油、花生调和油,或叫茶籽调和油;个别工厂以次充好,向没有标准的产品里添加了棕榈油、棉籽油等不是很优良的、不利于人体吸收的油品。”
有消息披露,当前100元的大豆油,除去生产、包装和销售成本,只能赚3元钱,即3%的盈利。而100元的以大豆为基础油的调和油,盈利可以达到6元,即盈利6%,是纯大豆油盈利的一倍。
调和油标准长期缺位
我国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等八大食用油产品国家标准于2004年10月正式施行,标准明确要求产品等级、生产工艺、原料产地等须在包装上标示。但只有调和油标准长期缺位。
2004年新的国家食用油标准开始施行后,当时食用调和油市场的随意勾兑现象、标识混乱、名称繁杂的问题就已经引起有关部门注意,食用调和油的国家标准制定工作也顺势而提上了国家粮食局等有关部门的议程。
2007年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上,形成了“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送审稿》”;2008年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开始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但直到今天,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也始终未见到其真面目。主要原因是调和油概念如何界定是最大分歧。
据了解,在当年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对于食用调和油的命名规则,有的油脂企业提出产品名称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才能命名,例如花生大豆调和油,名称中所涉及的原料油由前到后比例递减,而且由两种油调制而成的调和油,其中的主原料比例应不少于50%。
还有企业认为,调和油中比例最大的原料油脂超过三分之一时,可以加在调和油前成为冠名调和油,建议营养型调和油(如橄榄调和油、葵花调和油等)营养油脂超过三分之一时,加在调和油前成为冠名调和油;风味型调和油(花生芝麻调和油),以调香为主的油品则另当别论。
食用调和油究竟是以占比三分之一还是二分之一的油料比例来命名,迄今没有定论,这正是调和油国标长期未能出台的原因所在。
不过,上个月,有媒体透露,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和国家粮食局将于今年下半年重新启动制定《食用植物调和油标准》。
文章来源:慧通综合报道转载,欢迎垂询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