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通综合报道:
需求量较大的菜籽油和大豆油价格,对普通家庭不会产生太大影响。而对于政府来说,对于这类面向小众消费者的产品,调控的兴趣也不大
近期,食用油市场又将掀起一波涨价潮——鲁花花生油涨幅达15%,金龙鱼花生油涨幅达8%,福临门等品牌也有部分涨幅。据悉,广东部分超市已收到涨价通知,花生油全线涨价,涨幅最大达到11%。专家表示,花生油提价是由于花生价格高位运行,压榨供应紧张,造成成本上升。预计9月份,对食用油将迎来全面提价,这无疑给已经承受较大成本压力的下游企业“火上浇油”。
两年内多次提价
油脂巨头益海嘉里发布最新消息称,金龙鱼品牌7月初已调价,涨幅在8%左右,此次调价的品类为花生油一个品类。价格调整为全国范围内,不过,从生产企业到经销渠道、批发商以及终端卖场的价格调整完成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预计为两周至三周左右。昨日,《国际金融报》记者来到位于上海浦东新区杨高中路的卜蜂莲花超市,食用油专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上海市面上的花生油价格依然实行的是未涨前的价格,但这一价格已经是食用调和油、大豆油等消费者常用油的两倍多。“不过,有消息称,多个品牌花生油很快会提价。”
记者在食用油货架上看到,5升装的鲁花压榨一级花生油,价格为135元,5升装的金龙鱼压榨一级花生油价格为125元,而同样是5升装,如菜籽油、大豆油,价位却多数在60元到70元不等。消费者选择较多的还是占价格优势的菜籽油和大豆油等,购买花生油的消费者并不多。
而在杨高中路附近的另一家大型超市家乐福,记者了解到,花生油价格同样还未上调。
记者了解到,2010年11月,为了确保价格总体稳定,国家有关部门对食用油出台了“限价令”,因此,在2010年11月到2011年7月期间,国内食用油价格虽然出现倒挂,但油企未敢涨价。
据悉,2011年初,金龙鱼、福临门等品牌本想以原材料价格上涨为由,提高小包装花生油、菜籽油的价格,但是经过国家发改委约谈后,暂缓了涨价。不过,同年8月,金龙鱼还是“按捺不住”宣布对豆油、菜油和调和油等3个品类上调价格,涨幅在5%左右。金龙鱼“打头阵”后,其他食用油品牌陆续跟进,引发一轮食用油涨价潮。而今年4月,金龙鱼、福临门等生产商又一次提价,菜籽油和花生油涨幅在8%左右。
与此前不同,虽然今年4月,因金龙鱼、福临门涨价一事,国家发改委同样约谈了相关企业,但油企涨价似乎未受约谈影响。有业内人士透露,这是由于目前CPI已经回落,因此对涨价一事不如以前敏感。
成本上升是主因
新华社全国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行情系统最新监测数据显示,7月23日,纯花生油全国日均价涨幅已经超过10%。分地区看,所有省区市纯花生油价格均上涨,重庆、天津、北京的价格涨幅居前,分别为25.3%、23.3%、19.2%。目前纯花生油价格大幅高于往年同期。7月23日,全国纯花生油价格较2011年同期上涨近20%,较2010年同期上涨近40%。
分析师马文峰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称,花生油提价,成本上升是主要原因:一方面花生价格在上涨;另一方面,花生总体产量变化不大,但是花生用于零食类产品的需求较大,相对来说,用于压榨的花生就少,供应紧张,成本上升自然推高价格。
相关资料显示,花生的出油率在40%至50%之间,一般仅为43%左右;一般情况下是2吨花生生产1吨花生油。按目前每吨油料花生仁11000元左右计算,仅生产1吨花生油的原料成本就是2.2万元,而目前花生油的平均批发价是每吨2.15万元,这导致花生油压榨企业尤其是散装油压榨企业亏损严重。不少企业只能通过减少花生油产量,增加大豆油、玉米油等其他品种的产量,来保证整体市场销量。
“此外,由于当前市场集中度高,每到青黄不接的时候,小油厂没有原料无法对市场继续供应,而大油厂还能继续生产供应,那么大型食用油生产企业应对市场价格调整会相对容易些。”马文峰表示,不过,在花生油涨价的同时,菜籽油与大豆油涨幅却并不明显,可以预计的是,花生油上涨的拉动力有限。“为此,需求量较大的菜籽油和大豆油价格,对普通家庭不会产生太大影响。而对于政府来说,对于这类面向小众消费者的产品,调控的兴趣也不大。”
下游行业或跟进
业内人士分析,本轮花生油涨价对其余油脂的影响不大,市场并不担心“跟涨”情况的出现。目前食用油供应总体上较为充裕,再加上当前处于销售淡季,厂家大幅调价的条件并不成熟。但业界预计,9月份随着食用油进入消费旺季以及国际大宗商品的回暖,食用油市场或将全面提价。
马文峰告诉记者,但凡食用油价格上涨后,下游行业的餐饮业、食品业等价格都会小幅追高。去年,食用油几轮提价后,包括康师傅等方便面企业,面包新语、巴黎贝甜、85度C等西饼店都曾因“上游食用油涨价”对旗下产品进行调价。
上海市商业经济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齐晓斋认为,食用油作为居民生活必需品,其涨价会影响到居民对物价的实际观感。应强化低保标准和价格补贴与物价上涨的联动机制,尽可能减少基本生活品价格上涨对低收入群体的影响。
专家同时建议,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农副产品信息监测及发布平台,减少价格波动性。而对下游企业来说,尽管原材料存在上涨压力,但也不能“想涨就涨”,应更多地考虑到消费者的承受能力。
文章来源:慧通综合报道转载,欢迎垂询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