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通综合报道:
菜籽、菜粕产业链大体可分为四个环节,自上而下依次为农户、贸易商、加工企业(包括油脂企业、饲料企业)和下游消费企业。整个产业链中,最被动的莫过于加工企业,一方面上游菜籽价格受到国家保护,企业的原料成本难以自主控制,另一方面下游产品价格受其他品种影响较大,企业难有绝对定价权。菜籽、菜粕期货的上市完善了整个产业链的套期保值功能,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风险。
菜籽、菜粕的季节性贸易
我国菜籽可分为秋冬播菜籽(夏季收获)和春播菜籽(秋季收获)。秋冬播菜籽在每年5—6月收割,春播菜籽在9—10月收获。近年来,我国的菜籽、菜粕进口国趋于单一,2012年我国从加拿大的进口量占98%以上。海关数据显示,今年1—10月共进口菜籽226.7万吨,菜粕41万吨。国家出于对产业的保护,于2009年出台相关政策,限制进口菜籽进入主产区加工销售。由于菜籽水分含量大,保质期短,国内主产区菜籽贸易及加工集中于菜籽收获后的5个月内,沿海非产区全年进行贸易和加工。根据笔者调研,湖北多数油脂企业菜籽加工期集中于5—9月,其他时间转而加工棉籽。菜粕为菜籽榨油后的副产品,保质期为6个月,主要用于水产饲料的生产,我国的水产养殖旺季在4—10月,国产菜粕的供给多集中于菜籽加工期,旺季前的菜粕供给主要依赖进口菜籽的加工。
菜籽加工产业发展现状
国内菜籽加工企业规模不一,目前我国具有四级菜油生产资质的企业共400多家,日压榨菜籽能力在13万吨左右,年加工能力超过4000万吨。从压榨能力来看,已处于过剩状态。由于国家对菜籽收购价的保护,一些具有收储任务的加工企业除了自身下游产品的销售利润,还可赚取国家的加工费、仓储费和菜粕价差。但对于小型的非收储企业来说,下游产品价格的波动给企业带来的风险日益增大,部分企业为提高抗风险能力已经将单一化的生产加工模式转换成多个品种并行的模式。对于饲料加工企业来说,菜粕定价权几乎都掌握在菜籽加工企业手里,风险敞口大。水产饲料的需求旺季仅在每年的4—10月,因此大多数的饲料企业均生产多类饲料,以降低企业风险、保障全年销售利润。
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目前我国菜籽、菜粕产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原料来源受限、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和深加工工业化难实现。具体来看,因其他作物的争地现象严重,人力成本增大引发的弃种现象,国内菜籽种植面积难有提高。同时,菜籽种植业难以规模化,优质品种推广难,种植和收获机械化程度低,单产难以大幅提高,产业化发展缓慢。此外,菜籽加工企业众多,规模效益低下,且加工能力过剩,企业抢购原料现象严重,菜粕深加工综合利用短期内仍无法投入工业化生产。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加以改善:第一,可通过费用补贴增加农民种植菜籽的积极性;第二,可以积极推广优良品种,建立示范基地改善种植技术,提高菜籽产量;第三,可加大国家对企业的扶持力度,同时开展全民健康食用油宣传活动,保障企业下游产品的良好销售;第四,可以通过土地流转、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加强菜籽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结合,降低流通风险;第五,可以通过期货套期保值手段降低企业风险。
文章来源:慧通农牧信息资讯转载,欢迎交流垂询!电话:028-65162618转809,业务QQ:2677558420,信息咨询:028-65162618-808,销售:028-65162618-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