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通综合报道:
稻谷去库存是粮食由需求侧向供给侧转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破解稻谷库存难题必须在推进优化水稻种植结构和加工转化创优质产品方面作出更大努力,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双向发力激活市场需求。
优化种植结构去库存。目前我国居民膳食结构已由数量温饱型向质量营养型转变,存在着稻米供求总量紧平衡与部分品种阶段性过剩矛盾。着力加强稻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之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更合理、保障更有力的有效供给,是去稻谷库存的重要途径和基本前提。
当前在供给侧比较宽松的情况下,调整种植结构时,要更加注重挖掘粮食消费新潜力,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调优粮食品种结构,大力选育、推广高档优质品种,扩大高档优质晚稻、加工专用早稻、加工型糯稻等种植面积,不断提高粮食生产比较效益和市场竞争力。通过市场流通链条带动,适应粮食消费群体、消费方式变化,满足市场消费需求,着力破解粮食生产滞后于消费结构升级的矛盾。
加工转化创品牌去库存。近年来出现了居民出境消费的热潮,质量和品牌是一个重要原因。有报道称,国人甚至不惜花上近1500元人民币来买5公斤的日本大米。与此同时,国内优质品牌大米其实也一直受到市场青睐。这说明产品有“身份”才有身价,也说明我国持续发酵的“稻强米弱”,弱的不是市场,而是产品的品质。因此,要从加工转化入手,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要善于加快发展粮食精深加工,把创新成果转化为产品竞争力———品牌。要针对新常态下品牌消费潜力巨大但品牌发展相对滞后的情形,实施具有特色的品牌战略,培育更多知名品牌,并从粮食产品经营转向粮食品牌经营、从价格竞争转向提供价值服务,提振消费信心,满足消费需求,增强粮食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积极利用当前“稻强米弱”倒逼质量提升,把品牌战略作为粮食企业发展的核心内容。
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与市场配置资源有效结合,在创新、管理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下功夫,且重视与文化的结合,形成以诚信为核心的商业价值取向,不断提升我国粮食品牌的文化内涵,完善品牌培育、发展,营造良好品牌市场环境,实现稻米供需平衡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跃升,步入市场高端,拓展稻谷去库存的空间。在确保口粮安全等“量”的基础上向提高“质”的方向逐步转变,去掉名不符实的稻谷库存,从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升的需求水平。
(文章来源:粮油市场报)
文章来源:慧通农牧信息资讯转载,欢迎交流垂询!业务QQ:2558423210,信息咨询:18030645652,18030401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