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通综合报道:
一则《国家公布2016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格》的消息,让众人周知2016年生产的三等早籼稻、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格分别为每50公斤133元、138元和155元。其中,早籼稻价格跌了,每50公斤跌2元,跌幅1.5%。
早籼稻与其姐妹稻一样,其最低收购价从2008年起,连续7年上涨;到2015年,保持2014年水平不变;2016年独自领跌,与晚籼稻的价差拉大到了曾经有过的5元之多。
一个粮食品种的政策性引导、保护性收购的价格微调,或多或少会反映国家对粮食的生产、库存与进口的调控。近年来,粮食受进口冲击、价格低迷,国家很难持续提高最低收购价。
而稻强米弱、产业艰难,国家也得考虑米业原料成本。因而,只有在最近两年发布最低收购价时,所综合考虑的因素,才有“国内外市场价格”、“产业发展”的表述。
应该看到,这次稻价的“两稳一降”,不表明我国粮食已经多了,更非多得不得了。这一安排,是对粮食品种产购结构的调整,是对个别品种滞库导致的“库存虚多”的调整,是对阶段性大米走私导致的“进口过多”的调整。中农办主任陈锡文讲到,现在讲的国内粮价比国际高,是和1%关税下进口的粮价相比。超出配额的进口,由于加了65%的关税,就会比国内粮价高。
他还说,并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中国的粮价大幅高于国际市场,自己不用种那么多,也种不下去了。领会这段语意,我们可以想象,国际粮市一旦紧张,国内粮价难言低迷。
那么,调低粮价,或不实行保护价,有无影响呢?看看早籼稻调整的历史吧。过去一逢结构调整,稻谷往往以早籼稻为突破口。1999年,国务院发文,南方早籼稻与东北等地的春小麦和江南小麦,从2000年新粮上市起退出保护价收购范围。当时,针对粮食生产和流通新情况做出的此一决策一经公布,各级地方政府便加大农业和粮食生产结构调整的力度。两个早籼稻生产大省,湖南提出全省淘汰“浙辐802”等10个劣质早籼稻品种,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也不收购,但继续保留早稻定购制度;江西则取消早籼稻的定购任务。接着,农民开始根据市场需求扩大优质粮食品种和其他农作物的生产。
此后早籼稻连续4年减产,由上世纪90年代的年均4400万吨,降到2003年不到3000万吨的历史低点。
市场上,2003年出现“普通早籼稻不宜盲目调减”的声音,2004年又有“农民为何惜售早籼稻”的探讨,其间常规早籼稻市场购价甚至高于晚籼稻。
2015年,全国早籼稻产量为3369万吨,虽只占粮食总产的5.4%,但本次调价,的确事涉农业生产、粮食库存结构,比如,农民可能倾向于种一季稻。
调整成效怎样?早稻正在试水。新一轮粮市深浅缓急如何?还需我们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粮油市场报)
文章来源:慧通农牧信息资讯转载,欢迎交流垂询!业务QQ:2558423210,信息咨询:18030645652,18030401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