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通综合报道:
为适应新形势,化解库存压力,今年4月公布的《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明确提出,最低收购价粮食由国家有关部门“合理制定销售底价”,不再实行托市粮“顺价销售”。
笔者认为,临储粮市场化销售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合理确定底价,掌握投放节奏,让市场功能得到真正发挥。
综合考虑各粮食品种之间的比价关系来制定销售底价。对库存高的粮食品种可以将临储粮销售价格适当定得低一点,以加快库存消化。但也要综合考虑粮食总体比价关系,既要考虑国内与国际粮食价格关系,也要充分反映国内粮食品种间的比价关系,避免整个粮食价格体系产生混乱。比如临储量最高的玉米假如销售价格定得较低,拉大与小麦、稻谷的比价,自然会有助于库存消化,但对稻谷、小麦的出库不仅不利,还有可能导致它们新粮托市库存继续增加。
合理控制出库数量。目前国内三大主粮临储库存庞大,市场供应压力很大。如果短期出库量过多,必然会导致拍卖价格下降,导致粮食市场整体价格持续下跌。在信心比黄金金贵的当下,市场主体反而会出现观望心理,
影响出库进度,对粮食生产不利,危及粮食安全,还会加大临储粮食的亏损程度。因此,要树立长期作战的理念,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合理确定年度出库数量,给市场一个明确的预期。
《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公布已一个多月了,但市场化销售临储粮政策尚未落地,正在拍卖的临储粮仍按顺价原则定价并拍卖,成交率也一直保持低水平。顺价销售临储粮已走向死胡同,市场化销售延迟一天,廉价进口粮就会多进入一天,国内临储粮的销售压力就会增大一天。因此,改革宜早不宜迟,看准了“去库存”的路径,就立即行动。对国内与国际粮价差距较大、库存压力较大的品种,应及早推行,并在市场化销售中逐步理顺比价关系,建立合理的粮价体系。
另外,要积极推动粮食供给侧改革。要综合采取各种办法,在保护生产能力的同时,减少高库存粮食的生产,从根本上推动高库存的消化。要增加居民喜爱的优质品种的种植,减少销售困难的普通粮食品种的种植。
同时,大力发展饲料加工业与食品加工业,提高粮食转化能力,满足人们需求多样性。(粮油市场报 郑红明)
文章来源:慧通农牧信息资讯转载,欢迎交流垂询!业务QQ:2558423210,信息咨询:18030645652,18030401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