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搜:

首页

行业焦点

慧通报道

您的位置:首页 > 农产品+深加工 > 稻谷/小麦+深加工 > 行业聚焦 > 行业焦点 >

新闻:粮价走低 种地“后继无人” 种粮困局该怎么解 Top

新闻:粮价走低 种地“后继无人” 种粮困局该怎么解
时间:2016-05-31 06:28 来源:慧通综合报道 作者:admin 点击:
“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结果最后留守老人和家庭妇女变成了种地的主力……农业大县河南平陵村的这种现状并不是个例。粮食市场不景气,农村里越来越多的青壮劳动力流向了城市,留下的老人、妇女显然无法独自撑起现代农业。面对着种种困境,农民的出路在哪儿?

慧通综合报道:

“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结果最后留守老人和家庭妇女变成了种地的主力……农业大县河南平陵村的这种现状并不是个例。粮食市场不景气,农村里越来越多的青壮劳动力流向了城市,留下的老人、妇女显然无法独自撑起现代农业。面对着种种困境,农民的出路在哪儿?

现在的农村谁在种地?

河南延津

【60岁以上老人是耕田主力】

“全国小麦看河南,河南小麦看新乡,新乡小麦看延津”,延津以优质小麦闻名全国。全县103万亩耕地,小麦种植面积95万亩,其中优质麦50万亩,种子销售辐射大半个中国。这里谁在种地?调查显示,许多村庄七成以上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还有两成以上边种地边打零工,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60岁以上老人和家庭妇女。

三产业从业人员数量(来源:国家统计局)

【无人种地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其实,在全国范围内,农村耕地都普遍缺少劳动力。据统计,我国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已下降到30%,占乡村就业人员比重下降到60%,农业从业人员数量锐减、老龄化趋势严重,农业生产后继乏人的格局正在加剧。在中西部的一些农村地区,80%的农民都是50~70岁的老人,他们既不懂现代农业技术,又因年龄过大而无力耕作,使得更多的土地被荒废。

农业从业人员构成

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的结果更加显示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截至2006年年末,全国农业从业人员中,20岁以下的占5.3%,21~30岁的占14.9%,50岁以上的占32.5%。在一些工业化、城镇化先发地区,农业从业人员老龄化问题更为严重。以浙江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为例,50岁以上的占到53%,30岁以下的仅占6%。

不愿流转土地的农民顾虑何在?

【土地流转频频遇冷】

在农村劳动力所剩无几,田地耕不动的情况下,把土地流转出去、收取租金是一个新的选择。然而在现实情况中,土地流转却频频遇冷。延津县农林局农经股贾勇介绍,目前全县土地流转面积38.49万亩,占比38.5%。山东章丘调研的情况同延津类似,全市104万亩耕地,流转面积32万亩,2/3以上仍是农户分散经营。

【手中有土地,心里更踏实】

农民为什么不愿意把土地流转出去呢?尽管小农生产收益不高,但是有土地就可以从事农业生产。现在大多数农民家庭仍然只是依靠年轻人在城市打工来获得微薄的收入,其家庭生活还是主要依靠土地,完全摆脱农业生产的条件尚不具备。因此,收益不高的务农收入对他们来说仍然是“有总比没有好”,土地依旧是他们眼中的“命根子”。

【为收益算笔账】

农民种地收入多少,农民清楚。如果土地流转给他带来与之前劳作等同的收入,那他们自然愿意流转;可如果租金无法达到他们的期待,那流转就很困难。而一般情况下的现金租金形式,远不如土地产出实物以市场价折合现金的方式合理。地租低了,农民不干;地租高了,按现在的粮价,租不出去。

【土地流转混乱,监管不到位】

除此之外,土地流转市场的混乱也使农民有所担心。因为缺乏对相关流程的了解,部分农民在私下流转土地时仅有口头协议,而且对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各项内容也没有明确规范,导致在之后常常在土地流转用途、粮食补贴还有流转年限等问题上产生纠纷。然而,一些农村基层干部服务流转监管市场的意识和能力不足,对土地流转工作是能推不揽,更不用说去积极引导、热情服务了,这就导致一旦发生冲突,农民作为弱势群体,难讨说法。

粮食亏本,种粮大户面临诸多困境

【粮价走低,种粮亏本】

农民不愿“卖”,承包方也不敢“买”。玉米价格下跌,让不少种粮大户陷入新的困境。“1斤少卖几毛钱,风险集中在大户身上,压力难以承受。”延津县僧固乡沙庄村种粮大户郭卫峰坦言。前些年政策鼓励大户种粮,郭卫峰和三户农民联手租了300亩地,一季种麦,一季玉米,到2014年流转面积发展到600亩,托管土地800亩。为适应规模经营,他们购置了拖拉机、收割机等几十万元的农机具。“粮价好了两年,去年一大跌,赔进去9万多元。本来准备再流转900亩,地都说好了,可是不敢租了。”他说。经营压力加大,土地退租苗头也出现了。延津世纪富合作社理事长赵国换说,合作社共流转1800亩地,合同签了10年,虽然还没到期,但预计到下半年,有一半地要退回去。

浙江省临海市农村信用联社为农户提供贷款

【银行贷款收紧】

种粮不赚钱,银行贷款更加收紧,让新型主体日子更难。“现在银行一听是种地,想贷款基本没戏。”郭卫峰坦言,大户最头疼是付地租时候,一下要拿70多万元。先交钱后用地,没办法,只能借高利贷。“如果合作社服务能跟上,村里的田统一管理,统一供种,种地成本肯定能降一点。”但是据媒体调查,不少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困难,有的甚至有名无实。

【结构调整该往哪走?】

眼下,结构调整成了新型主体的最大困惑。“很快就要麦收了,种完小麦种什么?我们不在玉米调减补贴区,有什么政策?啥时候出台?”多数种粮大户里心里都没底。“现在很被动,不种玉米还真没合适的作物,大户转身难,没有政策谁敢冒风险。”郭卫峰在等政策快点出台,他说,农机不是说换就能换的,他们买了不少玉米专用机械,如果不种玉米,光农机的损失就不小。

种粮大户的出路在哪?

【粮食补贴呼声高,政策扶持要跟上】

调查中,大户们对粮食直补政策意见最为集中。他们认为,“谁种粮、谁受益”,这才是国家补贴的初衷,建议设立种粮大户专项补贴资金,按照种粮面积发放补贴。在制度层面,种粮大户们还希望落实金融支农政策,安排一定额度农业信贷资金,缓解新型主体季节性、临时性资金需求。

【直面市场作调整】

人民日报指出,除了政策扶一把之外,还需要新型主体面向市场想办法。在粮价受挫的背景下,世纪富合作社延伸产业链,将粮食加工成石磨小麦、石磨玉米糁,提高粮食附加值,化解市场风险;延津魏邱乡富农合作社,尝试改种红薯,将红薯加工成手工粉条,1斤卖到15元,一亩地多收入300元。

结语:在粮食价格市场化改革过程中,解决“谁来种地”问题,根本上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积极性,扶持合作社、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补上农业社会化服务这块短板。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谁来种地”的难题才能找到答案。(腾讯财经)

文章来源:慧通农牧信息资讯转载,欢迎交流垂询!业务QQ:2558423210,信息咨询:18030645652,18030401775

最新资讯

公告:国家统计局关于2015年夏粮产量数据调查 一、全国夏粮播种面积27692.3千公顷(41538.4万亩)

热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