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通综合报道:
“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推进农业现代化被列为目标之一。在全国政协委员、农业部原副部长、中国常驻联合国粮农机构代表牛盾看来,减少农民数量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在全国两会期间,就中国农业对外合作、推进农业现代化等问题,牛盾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谈农业对外合作:先提高生产能力,再谈“生意”
请问中国农业对外合作是如何开展的?怎样平衡“做生意”和促进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农业合作?
牛盾:中国的农业国际合作交流,最大的特点是以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我们的经验、模式、教训为主,而且主要采取“南南合作”的方式,落脚点是帮助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提高他们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共同应对粮食安全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第一追求的是促进发展中国家自身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第二才是“生意”。比如说,在我们对外技术转移、推广、农民培训的基础上,如果双方市场经济主体愿意,我们会在市场经济规则下,按照双方互利自愿的原则,进行农业投入品、农业装备、农产品贸易等。到目前为止,我们没有在农业走出去的过程当中,追求自身效益第一。
我们农产品出口量不大,出口的谷物只是满足一些传统市场的需求,我们主要是在国内自给自足。
谈农业现代化:要结合本国的生态、环境
您认为在我国发展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有哪些经验或教训是值得发展中国家借鉴的?
牛盾:最大的教训就是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当中,引进技术、先进装备一定要符合国情。我们在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觉得机械化装备很棒,就引入了一些。因为我们是以小地块、小规模农业为主,结果引入后英雄无用武之地。
再比如,工厂化的畜牧业生产效率很高,结果引进后,我们南方的气温很高,还需要打开鸡舍四周通风,这样就失去了“工厂化”畜牧业的意义。所以在进行技术援助时,一定不要以为只要有技术就好,还是要结合本国的生态、环境和基本国情。
结合您的工作经历、以及您对中国农业这些年发展的观察与反思,如果请您给出一条中国农业改革到目前为止最好的经验,您认为是什么?
牛盾:中国30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农业发展成绩,原因在哪儿,我总结有6条,有投入、政策、国际合作等等。简单点说,最重要有两条,农村经济制度的创新,和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的改革与完善。一句话,就叫做家庭承包经营。这是我们最成功的农村经济制度的创新。
可是家庭承包经营带来的是农业规模的细碎化分散化,结合“十三五”规划的农业现代化目标,您认为应该怎么解决?
牛盾:这样一种制度,它体现的是小规模的、小农户的“小农经济”。我们是“小农经济”,必须正视这个现实,我们现在还有一半人在农村,约六七亿人,这是全世界最大的农民群体,那怎么解决?必须要实现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我个人认为,最简洁的表述就是我们把中国的农民数量减下来,至少减到20%以下。当我们减到10%的时候,我们的农业现代化就成功了。
文章来源:慧通农牧信息资讯转载,欢迎交流垂询!业务QQ:2558423210,信息咨询:18030645652,18030401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