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通综合报道:
眼下正值春耕农忙时节,国内粮价和国际市场“倒挂”的问题受到了舆论的广泛关注。随着农业生产成本的上升和国际粮价的下跌,国内粮食产业受到了“天花板”和“地板”的双重挤压,原有的价格保护性收购制度亟待改革。
业内人士表示,价格“倒挂”已经使得进口粮食抢占市场,国内粮食爆满粮仓,给粮食安全和农业产业安全带来巨大隐患。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确定的“价补分离”原则亟待形成政策并且落实到位,为农民提供稳定的预期,便于开展春耕。
价格“倒挂”威胁粮食安全
“目前在农产品领域尤其是玉米存量方面,存在库存积压、国内外价差扩大、临储粮卖不出去等问题,农产品价格改革成为当务之急。”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参事、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杜鹰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了解,2004年,国家开始对小麦和稻谷两个主打口粮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制度,2007年对玉米、大豆、棉花、糖料实行临时收储制度,从而确立了价格保护性收购制度。这一制度曾经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杜鹰表示,2008年之后,由于农产品成本快速上升,为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临时收储价格也不得不水涨船高,但这无形中却推高了国产粮食的销售价格。当临储价格跨越临界点,高于国际市场上的粮食价格时,就形成了价格“倒挂”的现象。
杜鹰表示,近几年随着全球粮价下跌,国内生产成本攀升,价格“倒挂”的问题愈加严重。价格“倒挂”使得进口粮食侵蚀国产粮食的市场,国产粮食被积压在粮仓,产业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更为严重的是,积压在粮仓的粮食不仅耗费大量的仓储成本,而且面临着陈化变质的问题,将带来巨大的损失,威胁着粮食安全。
以玉米为例,目前临储价格每斤高出国际市场价格0.33元,这使得国产玉米库存量猛增。去年东北地区的玉米存量已经高达2亿吨,超出中国全部人口一年的玉米消费量。与此同时,2009年~2015年11月,中国的玉米进口量从8.6万吨猛增至460万吨。这一现象在玉米、小麦、棉花、糖料、大麦、高粱等多个农产品中均存在,解决价格“倒挂”的问题刻不容缓。
“价补分离”须尽快落实
杜鹰表示,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之策在于改革农产品价格体系。实际上,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已经对此提出了明确的改革原则:市场定价、价补分离。
全国政协委员、黑龙江省政协主席杜宇新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的补贴直接体现在粮价中,降低了粮价弹性,很容易遭遇“天花板”和“地板”的双重挤压。价格被补贴所“绑架”最终导致市场机制失灵,不仅造成大量进口粮食充溢国内市场、农民片面追求高产品种和产量,而且造成国家大量补贴和库存损失。
杜宇新表示,“价补分离”的作用实现了市场与补贴分离:粮价由市场决定,解放了粮价;补贴在综合考虑成本等因素之后,直接给农民。“让市场决定价格能够准确向农民传递市场信号,便于农民决策,同时补贴政策也更加灵活有效,能够起到调动农民积极性的作用。”
“价补分离的落实迫在眉睫。”多名全国政协委员表示,眼下春耕将近,农民正期待着更加明朗的补贴政策出台。“价补分离”应当尽快形成政策细则下发,并且落实到位,给市场明确的信号,真正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杜宇新建议,除了落实“价补分离”,还应当采取减税等办法,大力支持粮食主产区企业发展精深加工,对大豆等农作物严格实行转基因和非转基因标识制度。
杜鹰表示,农产品价格体系改革要因品种施策,棉花、大豆、玉米等品种可以尽快实施“价补分离”,而稻谷、小麦等基本口粮品种的价改政策实施起来则要更为慎重。
文章来源:慧通农牧信息资讯转载,欢迎交流垂询!业务QQ:2558423210,信息咨询:18030645652,18030401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