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通综合报道: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肉类工业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为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 年)》,指导未来五年肉类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持续健康发展,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特编制《肉类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期为2011-2015 年。
目录
前言................................................. 1
一、“十一五”主要成就和“十二五”面临形势.............. 2
一)“十一五”主要成就............................ 2
二)“十二五”面临形势............................ 4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8
一)指导思想..................................... 8
二)基本原则..................................... 8
三)发展目标..................................... 9
三、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11
一)建立原料安全供给体系........................ 11
二)加快屠宰企业的标准化改造与升级.............. 12
三)实施肉类加工品牌化战略...................... 12
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14
五)全面建设企业诚信管理体系.................... 16
六)建立冷链物流配送体系........................ 16
七)积极培育产业集群............................ 17
四、区域布局.......................................... 18
一)肉类分割加工................................ 18
二)肉制品加工.................................. 19
三)冷库及冷链物流配送体系...................... 20
五、政策措施.......................................... 21
一)完善产业政策法规体系........................ 21
二)加大财政和金融支持力度...................... 21
三)鼓励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 22
四)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22
五)加快推进企业诚信建设........................ 23
六)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作用........................ 23
六、规划组织实施...................................... 23
前言
肉类工业包括屠宰加工和肉制品加工两个部分,是重要的民生产业和传统支柱产业,对促进“三农”发展、保障消费需求、带动城镇就业起到重要作用,承担着为我国13 亿人口提供安全放心、营养健康肉类食品和增强人民体质的重要任务。自1993 年国务院制定食物结构改革与发展纲要以来,为解决食物消费中优质蛋白质食物所占比重较低的问题,我国大力发展畜牧业和肉类工业,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我国肉类工业总产值突破1 万亿元,肉类总产量约占世界总量的1/4。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肉类工业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为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 年)》,指导未来五年肉类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特编制《肉类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期为2011-2015 年。
一、“十一五”主要成就和“十二五”面临形势
一)“十一五”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我国肉类工业克服国际金融危机、自然灾害、动物疫病危害和畜禽原料价格大幅波动等不利因素,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在产业结构、技术装备、产品质量等方面都得到新的提升:
1.肉类总产量增长,肉制品比重有所提高
2010 年,我国肉类总产量达到7925.8 万吨,肉制品总产量达到1200 万吨,与2005 年相比,分别增长了14.2%和34.8% 。肉制品产量在肉类总产量中所占比重达到15.1%,增加3.6 个百分点。在肉类总产量中,猪肉5071 万吨,禽肉1656 万吨,牛肉653 万吨,羊肉398 万吨,杂畜肉146 万吨,其比重为:猪肉64.0%、禽肉20.9%、牛羊肉13.2%、杂畜肉2%,产品结构逐步改善。
2.产品销售保持增长,企业经济效益提高
2010年我国肉类商品市场交易总额为11489.3 亿元,比2005年增长158%。其中,规模以上肉类工业企业销售收入总额6770亿元,利润总额304 亿元,分别增长195%和287.8%。其中,肉制品加工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2886 亿元,利润150.2 亿元,分别增长38.7%和215.7%。
3.产业集中度提升,区域布局渐趋合理
“十一五”期间,全国肉类工业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2010年,规模以上肉类工业企业总数达到4054 家,比2005 年增长64.3%;资产总额达到2940 亿元,增长157%;销售收入总额6770 亿元,增长195%,占全国肉类市场交易总额的58.9%,比2005 年增加了7.4 个百分点。
“十一五”期间,肉类产业进一步向畜禽主产区、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集中。全国规模以上肉类工业企业资产呈三大梯度分布:以鲁、豫、川、辽、苏、吉、皖、蒙、黑、冀等10个主产省(区)为第一梯度,工业资产2263 亿元,比上年增长30%,占全国总量的77%;以闽、浙、鄂、京、湘、粤、沪、晋、津、桂等10 个省(市)为第二梯度,工业资产512.4 亿元,比上年增长27.5%,占总量的17.4%;以渝、赣、陕、云、新、甘、贵、青、宁、藏、琼等11 个省(区、市)为第三梯度,工业资产164 亿元,比上年增长43.9%,占总量的5.6%。西部地区肉类工业投资增长明显加快。
4.企业技术进步加快,质量安全管理加强
“十一五”期间,通过实施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 计划)及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在屠宰加工技术与装备、肉制品加工技术与装备、肉品质量安全控制与溯源技术、副产物综合利用与清洁生产技术等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推动了整个行业的科技进步。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同时,国内自主开发和生产的肉类加工技术装备的市场份额逐渐扩大。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肉类食品安全监管得到了加强,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得到了进一步规范,生产条件和经营环境更加符合食品安全和卫生要求。同时,通过在肉类行业开展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企业质量安全自律意识增强,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得到了进一步落实,企业自身质量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
二)“十二五”面临形势
肉类工业是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领域。“十二五”时期,我国肉类消费需求继续扩大,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为肉类工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同时,由于资源环境约束增强、食品安全形势更加严峻等因素,肉类工业将在增供应、稳价格、调结构、保安全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等方面面临多重挑战。
1.发展机遇
产业发展市场空间广阔。“十一五”末期,我国人均GDP超过4000 美元,肉类消费需求正处在稳步增长阶段,特别是农村的肉类消费市场,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十二五”时期,国家将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为肉类加工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条件。
农牧业政策环境较为有利。为解决肉类工业的原料供应问题,国家在发展农牧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主要包括:继续实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继续实施动物防疫补贴政策;继续扶持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扶持猪、牛、羊等主要牲畜的生物育种,促进品种改良等多种专项措施。同时,在加大农村农业投入、改革农村金融服务、完善农业保险政策、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相关领域,还采取了多项综合性政策措施,为保障肉类工业的原料供应创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
工业技术基础明显增强。通过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设备、工艺和技术,我国部分肉类工业龙头企业的装备已经基本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国产肉类加工机械在“十一五”期间得到快速发展,自主研发的装备水平与国际差距缩小;屠宰自动化生产线、肉类食品冷加工等成套技术与装备实现了重大跨越,从长期依赖进口转变为基本实现自主化并成套出口,为肉类工业的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创造了必要的技术基础。
食品安全保障能力提升。为确保食品质量安全,国家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和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等。
“十二五”期间,肉类加工企业将建立以确保产品质量安全、防范失信风险为核心的企业诚信管理体系,提升企业诚信经营能力和质量管理水平;应用信息技术对肉类加工装备及生产线进行更新改造,实现在线快速检测和各环节管理信息的采集、衔接和监控;应用现代物流技术,加快冷链物流的标准化,从而为提高肉类加工和流通过程的质量安全风险控制能力创造更好的技术基础和管理条件。
2.面临挑战
消费需求持续增长,稳定供应难度加大。“十一五”期间,我国人均肉类占有量始终低于2005 年人均59.2 公斤的水平。“十二五”期间人口数量将以年均0.7%的速度增长,此外,每年还将有近千万的农村居民转变为城镇居民,加上居民经济收入增长、农村消费市场扩大等因素的影响,预计肉类食品消费需求将年增140 万吨左右,肉类原料稳定供应面临挑战。
资源环境约束增强,影响原料稳定供给。“十二五”期间,我国粮食安全特别是饲料资源将继续对畜牧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蛋白饲料原料供应不足仍将是制约畜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还存在牧区载畜量猛增造成的草原生态环境破坏需要恢复和大中型畜禽养殖场周边环境污染有待治理等问题。在农户散养为主的饲养方式下,肉用畜禽产量受市场价格和动物疫情影响波动很大,难以适应新时期肉类食品生产对原料均衡稳定供应的要求。
消费结构升级加快,产品结构亟待调整。随着城乡居民经济收入的增加,肉类食品消费结构升级的速度将明显加快。目前,我国冷加工及冷链物流设施不足,白条肉、热鲜肉仍占全部生肉上市量的60%左右,冷鲜肉和小包装分割肉各自仅占10%,肉制品产量只占肉类总产量的15%,与发达国家肉类冷链流通率100%、肉制品占肉类总产量比重50%的水平相比差距很大,不能适应城乡居民肉食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十二五”期间,继续扩大冷鲜肉、小包装分割肉和肉制品的生产比重,加快改变白条肉、热鲜肉为主的供给结构,是我国肉类工业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
食品安全形势严峻,淘汰落后产能迫切。目前,肉类加工的产业集中度和技术装备水平较低,80%以上的企业还处于小规模、作坊式,手工或半机械加工的落后状态,具备必要的产品检测能力、能够采用现代技术装备、建立完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企业数量较少,肉品质量安全存在着诸多隐患,肉类食品安全事件屡有发生,与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食品安全要求不相适应,亟需在“十二五”时期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通过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的生产方式,提高全行业的质量安全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