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通综合报道:
生猪产业和其他行业一样,正从以数量增长为主快速转向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和增加效益,猪肉产量增长幅度进一步下降将成为必然趋势。
猪为六畜之首,粮猪安天下。
在我国,悠久的农耕文明和饮食文化使国人形成了对猪肉的特殊偏爱,也造就了中国作为世界第一生猪养殖和消费的大国地位。数据显示,我国生猪养殖业产值占畜牧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7%。
“规模快速增长,价格波动加大,猪周期依然存在,生产效率持续提升,准入门槛不断提高。”纵观“十二五”,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陈瑶生总结出了这几个关键词。
面对我国新常态下经济结构调整期,“生猪产业和其他行业一样,正从以数量增长为主转向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和增加效益,猪肉产量增长幅度进一步下降将成为必然趋势。”陈瑶生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猪周期”被打乱
中国生猪养殖业产值占畜牧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7%,中国生猪饲养量和猪肉消费量约占世界总量的二分之一、居世界第一位……这些数字足以引起社会对生猪产业的关注。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1至3季度,生猪累计出栏量为49754万头,同比下降了4.12%;全国猪肉累计产量为3828万吨,同比下降3.63%。
《中国科学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生猪价格的波浪式特征给生猪产业带了较大的改变。以近几年为例,2011年猪价一路飞涨,平均净利润400元/头;而接下来的3年,养猪成本逐年上升,利润持续下滑,2012年和2013年分别降到75元/头、50元/头;2014年几乎全行业亏损。
在陈瑶生看来,猪价的波浪式特征打乱了“一年赚,两年平,三年亏”的猪周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我国生猪产业将整体进入“微利时代”。
2015年,生猪价格有所好转。数据显示,2015年1至11月,全国生猪平均价格为15.1元/公斤,同比上升12.3%。
内蒙古赤峰市的孙龙2015年养了200多头猪,他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今年情况好于往年,平均每头净利润在300元左右。
据相关机构对全国600多个生猪价格定点监测,今年1月9日~15日,全国仔猪、生猪、猪肉平均价格继续走高,原料市场延续之前的平稳震荡态势。
而不同地区的情况也不一样。在统计的22个省市地区中,仅甘肃、江西、四川地区的价格较上个统计时段有轻微回落,其他地区价格均有程度不同的小幅反弹。
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所研究员吴敬学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我国养猪生产表现为不同的区域差异,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黄淮流域、长江中下游和东北等四大区域。“这些地区也是粮食主产区,饲料资源相对丰富,具有区位优势。”
“最后的黄金沃土”
与国外成熟养猪模式相比,我国养猪业在设施化水平、规模化程度、生产效率等方面仍存在较明显的差距,养猪行业的发展空间很大,曾被称为“最后的黄金沃土”,引大批资本竞折腰。
陈瑶生认为,近年各路资本纷纷跨行进入养猪业,加速了我国规模化养殖的发展,逐步引导我国生猪养殖迈进工业化时代,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可能把养猪业带进利润低谷,甚至导致供大于求的不利局面。
多年来,什么样的规模适合生猪养殖业的发展,业内争论不一。
农业部对生猪规模养殖的定义为,养殖场(户)年出栏生猪量在50头以上(含)的养殖模式,2011年根据生猪产业发展需要,将年出栏500头以上(含)的养殖场定义为规模化养殖场;国家发改委对生猪规模养殖定义为,养殖场(户)年存栏量在30头以上(含)的养殖模式。一些大型“公司+农户”企业,也将合作养殖户的标准提高到500头以上。
根据公开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规模化养殖场(年出栏500头以上)生猪出栏占比44%。“在未来很长时间内,规模经济仍将驱动我国生猪产业的转型发展,有56%的小规模生产者随时可能退出生猪行业,这个空间需要规模化养殖者来弥补。”陈瑶生说。
也有学者认为,规模养殖主要以使用工业饲料为主,规模比重的增加意味着对粮食的需求会进一步增大,也势必会造成“人畜争粮”的矛盾。因此,在推进规模化养殖发展的同时,如何解决饲料粮供给(农业部十三五推动粮改饲计划)、环保等问题非常关键。
倒逼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养猪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备受瞩目。
2013年3月,“黄浦江漂浮死猪”事件一度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2014年4月,青海、湖北、江西等地又相继出现“死猪漂流”事件。一时间,畜禽养殖带来的环境问题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
2015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环保法》,其法律条文从原来的47条增加到70条,加大对相关排污企业的惩处力度。新法指出,病死猪需要有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进行无害化处理等。
“随着新《环保法》的实施,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将成为养殖企业依法经营的重要因素,养殖企业也必须持续探索适合本地区生态环境发展的模式。”陈瑶生表示。
长期以来,中国生猪产业以中小型散户为主。据了解,虽然我国年出栏猪在50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群体已经达到了44%,但年出栏在500头以下的养猪户还占56%。
2015年,受长期低价的困扰,我国生猪价格自5月以来呈现快速上升趋势,猪肉价格高出国际市场30%~50%,美国、丹麦、加拿大等猪肉生产大国虎视眈眈,加大了对我国猪肉出口的力度,与这些养猪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猪养殖效率相对较低,饲料等成本高,国内猪价长期大幅高于国际市场,很可能导致猪肉进口的快速上升(目前我国猪肉进口检疫口岸已达44个),我国生猪产业在未来必将面临国际竞争力的压力。
随着家庭养殖户的快速退出,中小规模养殖者直接面临新的冲击。根据农业部统计,2015年有500万户中小规模养殖者退出养猪行业,甚至一些大型规模养殖者因资金链原因被迫转让。
“资本整合成为2015年生猪产业的热点。”陈瑶生举例说,如深圳金新农饲料股份有限公司先后控股湖北天种畜牧股份有限公司、参股河南新大牧业,并与东进农牧共同成立5亿元的生猪产业基金。
“由于环境治理成本的上升以及疫病形势的复杂化,生猪养殖业规模门槛越来越高,规模经济的特征越来越明显,中小生猪养殖户退出加快,由此2016年我国生猪产业规模化程度、产业整合会进一步加强,生猪产业资本市场做大做强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陈瑶生说。
引领肉类产业发展
在畜牧业中,抗生素使用不规范、滥用等问题的出现让人们担忧。消费者对猪肉产品产生信任危机,更整个产业面临严峻挑战。
据陈瑶生介绍,欧盟2006年全部禁用饲用抗生素,美国拟于2017年全面禁用抗生素,中国抗生素每年用量20万吨,其中9.7万吨用于畜牧业,每生产1公斤肉的用量是美国的4倍、丹麦的22倍。
2015年9月,农业部公告禁止了四类抗生素不仅在饲养过程不可以用,而且治疗过程也不可以用,“无抗化”成为大势所趋。
就目前我国的现实情况而言,陈瑶生建议,优化产业布局,合理制定粪污处理补贴机制;继续加快实质性推进猪瘟、猪伪狂犬病的全国性根除计划等,同时加快研究无抗猪肉生产工艺,为我国早入迈进无抗时代奠定基础。
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杨公社建议,建立个性化育种体系,提高育种效率,构建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平台,通过育种效率的提高,保障猪肉质量安全。
“加强不同加工方法下,对猪肉中蛋白质和脂肪变化的分析监测,宣传猪肉满足人类需要的关键要素。”陈瑶生表示。同时,可通过完善猪肉产品溯源体系,提升消费者对猪肉消费信心。
2016年的宏观经济面临多方面的挑战,有经济专家预计2016年GDP增长率会维持在6.3%~6.9%之间,很可能低于2015年的水平。在宏观经济下行的背景下,猪肉的消费需求会受到进一步的抑制,预计全国猪肉消费总量增长率将低于1%。
在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团队看来,肉类生产加工的终极目标是为消费者提供营养、健康、安全、美味的食品。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作者:秦志伟)
文章来源:慧通农牧信息资讯转载,欢迎交流垂询!业务QQ:2558423210,信息咨询:18030645652,18030401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