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通综合报道:
2012年,我国水产品出口克服了发达经济体消费需求严重萎缩以及国内生产成本上涨等不利因素影响,实现较快增长,全年出口突破180亿美元,接近190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据海关数据统计,2012年我国水产品进出口总量792.50万吨,进出口总额269.81亿美元,其中出口额189.83亿美元,同比增长6.69%,进口额79.98亿美元,同比下降0.23%,贸易顺差109.85亿美元,比去年增加12.09亿美元,首次突破100亿元。
2012年我国水产出口攻坚克难,再创新高,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
利用两种资源,推动出口增长。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是我国渔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也是我国水产品出口的一大亮点。2012年,国内自产水产品出口额占水产品出口总额的70.7%,养殖对虾、贝类、鳗鱼、罗非鱼出口分别达到19.4亿美元、12.24亿美元、12.03亿美元和11.63亿美元。尽管国际渔业资源配额管理趋严,原料短缺,价格上涨,但来进料加工增长势头未减,全年出口额占水产品出口总额的28.12%。
转变增长方式,抵御贸易压力。2012年水产品出口并非一帆风顺。生产成本不断上涨,汇率变动增大,欧盟、日本相继颁布更加严格的质量安全法规和标准,美国继续征收对虾反倾销税等,都对水产出口造成了不利影响。面对压力,我国水产企业加快转变出口增长方式,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开发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精深加工品种,为水产品价格的上升创造了一定空间。对虾、罗非鱼、贝类、斑点叉尾的精深加工技术日臻成熟,全年精深加工对虾出口占对虾出口总额的57.2%,同比增长6.1%;贝类精深加工出口额占贝类出口总额的57%,同比增长6.8%。这类水产品精深加工的发展,不仅增加了产品附加值,而且提高了投资收益率。
强化源头管理,保障产品安全。2012年,农业部多次召开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会议,并开展了水产健康养殖推进行动,着重从源头治理和行业自律等关键环节入手,加快养殖环节标准化、品牌化和组织化进程,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一年来,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加大了对养殖环节的监管力度,规范生产行为,严查生产记录、用药记录等档案制度的落实情况,加强药残监控。对产地水产品开展检测,全年抽检合格率达到98.5%。企业也积极探索“公司+基地+标准化”的生产管理模式,着力构建加工企业和养殖基地的连动式、规模化、规范化发展机制。
加快产业带建设,提升出口实力。多年来,各地围绕六大水产养殖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充分利用本地渔业资源和区位优势,优化生产布局,逐步构建水产品出口产业带,发展具有地区特色的水产品出口,推动本地区渔业整体素质的提高。除对虾、鳗鱼、罗非鱼等优势区域布局已具规模外,一些水产品种也正在形成产业带发展格局,如斑点叉尾加工出口已在湖北、湖南、江西形成区域布局;藻类加工出口已在大连、江苏等形成区域分布。
发挥协会作用,加强行业自律。随着水产品出口贸易的不断发展,行业协会在规范水产品出口秩序、应对国际贸易纠纷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福建有关鳗业协会将鳗鱼养殖场组织起来,采取“统一采购、统一送检、统一价格、统一配送”方式,直接从生产厂家购买养殖生产资料。湖北、江西两省水产行业协会全面介入鱼、小龙虾的生产、加工和出口过程,依靠利益联动机制,发展“公司+协会+农户(基地)”模式,把分散经营的千家万户与大市场联结起来,有效发挥了带动作用。
加强政策研究,注重服务引导。针对水产品出口增势减缓的形势,农业部及时邀请国家有关部委、地方渔业主管部门、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各方面专家学者分析形势,研究应对措施。同时,组织力量广泛参与WTO、FAO、CAC等国际组织的谈判和各项活动,力争在国际规则、标准措施的制修订中体现我方利益。在市场拓展方面,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共组织了近千家企业走出国门参加世界渔业贸易展会,展示中国渔业。
文章来源:慧通农牧信息资讯转载,欢迎交流垂询!电话:028-65162618转809,业务QQ:2677558420,信息咨询:028-65162618-808,销售:028-65162618-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