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县粮食局副局长杨锌群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今年小麦的品种明显下降,跟收储政策所要求的标准相差很大。粮食局经过广泛深入农户和收购点进行反复调查后发现,全县小麦的不完善粒基本上都在15%以上,有些甚至超过30%,符合标准的很少,基本上只存在于个别农户中。
由于粮食经纪人的粮食收购自小农户,这就使得达标与不达标的小麦集中到一起“一混一掺”,抽样后的小麦不完善粒不能达标。今年全县开放10万吨仓容,结果没有收进来一粒粮食。杨锌群说,柳学友既是种植大户,同时也收购其它农户的粮食,由于把关不严,小麦的不完善粒也超标,“我们还专门去现场,到他的仓库里面进行了实地查验”,“不达标谁也不敢收”。
根据媒体报道,今年,在湖北、安徽及河南局部地区,都在夏季小麦成熟收割时候遭遇阴雨天气,导致该地区小麦不完善粒比重偏高,达不到国家关于托市小麦收购不完善粒比例不超过10%的最低标准,无法收购入库。这就出现农民“卖粮难”、粮站“收粮难”的两难情况。针对这一情况,中央有关部门及鄂豫皖三省均出台相应政策解决农民“卖粮难”问题。
临储政策调整致玉米价格大跌
一般来说,小麦、玉米的最高价位均出现在新粮上市之前。
统计数据显示,3-4月小麦最高2600元/吨,8月玉米最高2400元/吨。但是在9月30日小麦托市收购结束后小麦价格约2400元/吨,10月中下旬小麦价格跌至大约2200元/吨,跌幅近10%,较今年的高位跌去15.4%;
玉米8月份就开始价格下跌,从2400元/吨降至2200元/吨。9月18日玉米临储价格公布以后,华北玉米由2200元/吨陡降至1800-1900元/吨,降价近20%。到华北新粮上市的10月下旬,价格跌至1600-1700元/吨,较高位跌去30%左右。
不过,随后小麦、玉米价位均有回升。截至12月16日,国内小麦产区价格为2300-2400元/吨之间,玉米北方产区价格为1850-1950元/吨,东北地区为1950-2000元/吨。
并且需要说明的是,临储价格下调政策的“突然”颇受业内诟病。因为成熟期在8-10月的玉米,遭遇9月中旬通知的临储价格下调,从事农业种植的主体只能承受价格的下跌。有业内人士对此分析称,这在于政策制定者得知信息的滞后,相应的就欠缺配套政策来弥补农民由此带来的损失。
面对今年秋粮收获之际,尤其是玉米价格的大幅下跌,在本报记者采访过程中,大多数农民用自己能够理解的原因来安慰自己。有人将这归咎于国际粮价的冲击,也有人认为这是配合国家农业补贴政策转向,实则是为了鼓励流转土地,培育种粮大户(但是这次种粮大户损失严重)。
处于生产一线的农民对市场信号不敏感,或者说他们对过去多年来形成的粮食价格上涨的政策市依赖,只顾埋头种地,而处于下游加工企业以及市场分析人员均认为,价格跌落其实是有苗头的,不论是从国家政策释放出来的信息,还是从市场行情的波动所带来的信号。
比如,在9月国家下调玉米临储收购价格之前,7月10日,农业部在官方网站公布《对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1480号建议的答复》明确提出,对于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籽等需求弹性大、产业链条长、国内外市场关联程度高的品种,要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价格信号引导生产,调节供求,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在政策层面,6月18日,国家粮食局下发《关于做好2015年油菜籽收购工作的通知》,在肯定从2008年起实施油菜籽临时收储政策“对促进油菜籽生产稳定发展和保护农民利益发挥了积极作用”之外,提到“也逐渐产生和积累了一些矛盾和问题,有的问题还相当突出”,在“当前油脂油料国际市场供给宽松”的背景下,2015年起由地方政府负责组织各类企业进行油菜籽收购。
这意味着,跟大豆同为油料作物的油菜籽实际上退出了国家临储政策。这也是继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推动大豆、棉花实行目标价格制度制度以来的又一作物品种退出临时收储政策。而在粮食重要性序列中,作为油料作物的油菜籽与主要用作饲料用粮的玉米同样重要。
不过,“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市场所发出的信号更靠前。今年3月,已经有市场咨询机构向全行业发出了粮价会下跌的预警,即粮食价格会发生重大变化,局部地区供求关系甚至会严重失衡。依据在于2014年底MIR162转基因玉米获得批准允许进口以及由此波及到DDGS(玉米干酒糟及其可溶物)的进口,还有高粱、大麦等玉米替代品的批量进口。